一個氣憤的婦人找到上帝,大聲嚷嚷道:“我的日子簡直沒法過了!”
上帝微笑著問她:“你怎麼了?有什麼苦惱不妨說出來吧。”
那個氣憤的婦人便一五一地把所有令她氣憤和不快樂的事講了出來,她說她的婆婆如何給她氣受;說她的丈夫對她如何冷淡;她的孩子對她如何不聽話;還說她的鄰居如何想方設法占她家的便宜。婦人喋喋不休地訴說著,好像她說出的每一件事都足以構成她不快樂或者氣憤的理由。
上帝微笑地看著這個說個不停的婦人,眼中充滿了愛。
“難道你沒有經曆過這些嗎?”在那個婦人終於停止了她的訴說之後,上帝含笑地問她。
“有一次你病了的時侯,你的婆婆親手做了一碗麵端到你的麵前;每次你過生日的時侯,你的丈夫都會深情地注視你並會燒一桌你最愛吃的菜;你的孩子在小的時侯也曾經不止一次伏在你的耳邊說他們愛你;還有你的鄰居,有多少次在你們家有困難的時侯,向你伸出援助之手。難道這些你都沒有經曆過嗎?難道這些還不足以讓你感到快樂嗎?”
婦人想了想,覺得這些自己也確實都經曆過。“可是,可是,可是他們也都曾經那樣惡劣地對待過我呀?”
上帝又笑了。“是的。”上帝說。
“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不善的一麵,但也都有善的一麵。你為什麼總是念念不忘別人的不善而容易忘記別人的善呢?如果你能常常想起別人對你的好,你的生活不就會快樂得多了嗎?”
那婦人好像被砸了腳一樣跳了起來。大聲叫了起來:“這怎麼行?這怎麼行?他們那樣對我,我怎麼能忘得掉?這怎麼行?這怎麼行?”婦人像一頭憤怒的母獅,跳個不停。
上帝仍然微笑著,但卻在搖頭。他已準備離開了。
“一個人如果總想著別人對自己的壞,那他的煩惱就來了;一個人如果總想著別人對自已的好,那他的快樂就趕不走了。我也沒有辦法能讓你快樂起來,所以你隻好留在你的苦惱中了。”
說著,上帝就隱身去了,隻留下那個氣憤的婦人低頭沉思。
婦人的故事告訴我們,要想改善人際關係,先要從改變自己做起,不要抱怨別人。
抱怨別人不但於事無補,而且會給你帶來更多讓你抱怨的狀況。即使你在聆聽別人的抱怨,並把注意力的焦點放在上麵,也會逐漸被抱怨的情緒主導,陷入人際關係的窘境。因此,凡事都應更多地了解和體會他人的感受,不斷地修正與他人的關係,盡量少些衝突,多謝合作;少些抱怨,多些欣賞。
主動讚美別人
飛鳥、清風、海浪,自然界的萬物不都在用美妙動聽的歌聲讚美造物主嗎?我也要用同樣的歌聲讚美她的兒女。從今往後,我要讚美他人,這將改變我的生活。
——奧格·曼狄洛(企業家、作家、演說家)
讚美別人,是我們在日常溝通中經常碰到的情況。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恰當地讚美別人是必不可少的。
吸引力法則專家麗莎·妮克絲就有深刻的體會:“在好幾次交際活動中,我都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期待我的伴侶能稱讚我的美麗。因為不管我打扮得如何漂亮,自己永遠也無法看見。”
事實上,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別人的讚美。一旦別人讚美了我們,我們就會覺得對方是知己,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承認。我們會為此而快樂和振奮。於是,我們也願意付出我們所擁有的東西,我們樂意把事情做得更好。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受到他人讚美之後作出的反應和回饋,就是吸引力帶來的效果。讚美的話語能擴大、釋放或以任何方式輻射能量,吸引一切積極的因素。通過讚揚,你可以把一個怯懦者變成堅強者,把一顆恐怖的心靈改造成和平而自信的心靈,使極度神經衰弱者恢複平衡和力量,使即將倒閉的企業重獲成功,使不滿和抱怨變成滿足和支持。
戴爾·卡耐基就講述了這樣一個關於讚美的故事:
大約4年前,我認識了沃特·黑利,一個來自達拉斯的、成功的、精力充沛的人。我們的相識令我終生難忘,因為我和沃特很快就建立起了極其融洽的關係。
在一次短暫的拜訪之後,他領我去參觀他的一項與眾不同的投資項目。他當時在做保險生意,有一個新的設想,就是向全國成千上萬的獨立食品雜貨商們批銷保險,他以食品雜貨倉庫作為他發展事業的基地。
有一次去參觀一個巨大的倉庫。進去後,他停在一個接線生麵前,說:“我想告訴你,你做的工作多麼了不起,因為你讓人們打電話時心情愉悅。”這個接線生很開心地笑著說:“謝謝你,黑利先生,那正是我盡力做的。”接著,我們走進辦公區。當走過一個部門時,黑利先生對我說:“齊格,我們進去一下,我想讓你認識一個人。”他走進辦公室,向裏麵的主管做了自我介紹,然後說:“雖然以前我們沒有見過麵,但是我知道你的這個部門。我隻是想讓你知道我對這裏發生的一切都很了解,自從你接管這個部門以來,我們沒聽過顧客的一句抱怨,這是你的功勞。”這個主管聽後露齒而笑,說:“噢,謝謝你,黑利先生,我要盡我最大的努力來做好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