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60年代,這種情況才得到緩解。1963年,卓別林在紐約組織了自己的電影節。1972年,他在奧斯卡有史以來最熱烈且持續時間最長的起立鼓掌聲中,接受了美國電影學院頒發的奧斯卡特殊成就獎。
1975年,86歲的卓別林被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加封爵位。盡管他身體漸趨虛弱,但仍一如既往地熱愛工作。他說:“生活的目的在於工作,因此我熱愛生活,一直都感到快樂。”
1977年聖誕節除夕夜,卓別林家裏子孫滿堂。家人將他安頓在他自己的房間裏,讓門敞開著,以便他能聆聽到回蕩在別墅內的喜慶之聲。第二天清晨,家人發現,這位世界喜劇大師已在聖誕節快樂安詳的氣氛中永遠的沉睡過去,終年88歲。
第九節人際關係的秘密運用
人際關係,即人與人之間,在一段過程中,彼此借由思想、感情、行為所表現的吸引、排拒、合作、競爭、領導、服從等互動的關係。良好的人際關係是社會正常運轉的潤滑劑,和諧、友好、積極、親密的人際關係是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進行交往的基礎。
在吸引力法則中,行動被看作是“引發我們去做”的思想,行動與思想一致,就會與願望相契合,就會在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由此,這個秘密就告訴你,人際關係的好壞完全取決於你的思想,完全取決於你自己。
認識你自己
大家都知道,在人際交往中,事先了解交往的對象是很重要的。不過我要說的是,在做好這項工作之前,你必須先徹底的了解自己,認識自己。
——麗莎·妮克絲
早在2000年前,古希臘人就把“認識自己”作為銘文刻在特爾斐神廟上。然而時至今日,人們仍不得不遺憾地說,“認識自己”的目標還遠遠沒有實現。
認識自己,就是不要僅僅看到眼前的自己,還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要了解昨天的“我”,認識今天的“我”,追求明天的“我”;要看到自己的長處,並依靠這些長處使自己不斷進步;同時,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
隻有充分認識了自己,你才會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知道成功的內在動力。因為隻有你自己才了解自己,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為什麼而努力,才知道從中你可以獲得什麼,需要付出的是什麼——隻有這樣,你才能保證在思想指導下的行動的有效性,才能完全激活吸引力法則在你身上的神奇能量。
凱勒豐是蘇格拉底相知極深的朋友。有一天,他特意跑到特爾斐神廟,向神請教一個問題:“世上到底還有誰比蘇格拉底更聰明?”
神諭曰:“沒有誰比蘇格拉底更聰明的了。”
凱勒豐高興地向蘇格拉底展示了神諭的內容,可是他從蘇格拉底臉上看到的卻是迷茫和不安。蘇格拉底並不認為自己是最聰明最有智慧的人。
蘇格拉底要尋找一位智慧聲譽過於他的人,以反證神諭的不成立。
他首先找到一位政治家。政治家以知識淵博自居,和蘇格拉底侃侃而談。蘇格拉底從中看清了政治家自以為是其實無知的真相,他想,這個人雖然不知道善與美,卻自以為是無所不知,我卻認識到自己的無知,看來我似乎比他聰明一點。
蘇格拉底一一尋訪以智慧而著稱的人,結果發現,名位最高的人,幾乎是最缺乏智慧的,名位較低的人相反有更多的學識。
蘇格拉底還不滿足,依然繼續著他的證明。他找到了一位詩人,發現詩人作詩是出於天賦,而詩人自以為能寫幾句歪詩便目空一切。
接下來,蘇格拉底又向一位工匠請教。想不到工匠竟在重蹈詩人的覆轍,因一技在手便以為無所不能,這種狂妄反而抵消了他所固有的智慧之光。
最終,蘇格拉底悟出了神諭之話的深意:神並非說蘇格拉底最有智慧,而是以此警醒世人——你們之中,惟有像蘇格拉底這樣的人最有智慧,因為他自知其無知。
心靈感悟:“認識你自己”,這句鏤刻在特爾斐神廟上的名言,曾賦予了蘇格拉底一種深沉的智慧之光。而今,蘇格拉底的證明則向我們開啟了一扇智慧之門:許多時候,認識自己,或者認識真理,都是從認識自己的無知開始的。
對自己有一個完全的認識,然後,才能去認識別人,才能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更好地同別人交往。這種在自我認識基礎上構建的良好人際關係,正是你的思想所期望的,它會促使吸引力法則更快、更好的發揮作用。
在這個法則中,你就是想象中的“自我”,別人判斷你能力的惟一標準也隻是你的行動,行動受你的思想控製,思想又取決於你對自己的正確認識,所以,認識你自己總是必要的。
著名作家詹姆斯·米徹納曾寫道:“人一輩子所進行的最漫長的旅程就是——找到自我。如果在這一點上失敗了,那麼無論你找到了別的什麼,都沒什麼意義了。”因此,請在頭腦中想象,將自己一層層地剝落,去認識內心最真實的本性、潛能、真實的自我所需、所喜和追求,積極正確地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