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競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機會的競爭,機會是至為寶貴的。我們一遇到機會,就應當緊緊地抓住它。大畫家徐悲鴻是一位伯樂,傅抱石的才能就是他發現的,但發現的緣由卻是出於傅抱石的自我推薦。假設傅抱石不趁徐悲鴻途經南昌的機會去拜訪他,而是矜持、靦腆、猶豫,見了大師不敢拿出自己的作品,說話吞吞吐吐、含含糊糊,又怎能得到徐悲鴻的賞識和幫助呢?我國女排名將張蓉芳,13歲的時候意識到自己個兒高,活潑好動,想當運動員。一天,她拿定主意,和鄰居中一個要好的姑娘一道,跑到人民體育場,衝著一個相遇的中年人說:“我叫張蓉芳,我想當運動員。”那中年人正是成都市青少年體訓隊的王教練,王教練慧眼識英才,讓她加入了成都市青少年體訓隊。假如張蓉芳因羞怯不敢毛遂自薦,就有可能錯過良機,至少會推遲步入體壇的時間。美國搞總統競選,每個候選人總要對自己大吹大擂一番,說自己有怎樣的宏圖大略、怎樣的安邦治國之才等等。那就是為了使他自己得到充分表現。當然,我們並不提倡自我吹噓,更不讚成弄虛作假,甚至貶低他人來抬高自己,但也不欣賞那種故作姿態的過分謙虛。你隻有實事求是地、勇敢地、充分地表現自己的膽識和才能,機會才會來光顧你。
有人把勇於表現自己的膽識與才華同“出風頭”聯係在一起,這顯然是不對的。主動進取,充分顯示自己的才能,這不是出風頭,而是對自己的尊重以及對社會的負責。有些真知灼見,你不宣傳,別人就不知曉。有些對社會進步具有促進作用的創新見解,你不宣傳,也就無法得到推廣。這不僅是個人的損失,也是社會的損失。人們隻知道貝爾發明了電話機,殊不知在貝爾以前,早有人發明了這類裝置,不過當時人們不理解這種發明的社會意義,不予理睬,而這位發明人也就就此撒手了。貝爾發明電話機後,遭遇也並不比這個人更好,但他卻頑強地向人們宣傳自己的發明成果,到許多城市去表演。在實在行不通的情況下,又辦了個“貝爾電話公司”,最後才把電話推廣開來。倘若沒有貝爾的自我表現,電話機怎能進入人們的家門?可見,勇於表現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壞。恰恰相反,這正是優秀人才不可缺少的一種品德。
因此從個人和社會的相互關係看,勇於表現是個人對社會的一種奉獻。勇於表現,是把內在的本質外在化,精神的東西物質化,有用的經驗公開化。從這個意義上說,勇於表現的過程,就是人們積極從事創造的過程。它把個人的智慧和才能,理想和抱負奉獻出來,供他人去認識和了解,供社會選擇和使用。
勇於表現實際上是推動人們進取向上的一種心理動力。沒有一個人願意自己默默無聞,誰都想使社會知道自己的存在,想在曆史上或多或少留下一點影響。這是推動人們奮發圖強的一個動力。曆史表明,一個社會隻有當它的成員能夠普遍地充分表現自己才華的時候,這個社會才是生機勃勃、興旺發達、充滿活力的。因此馬克思早在100多年以前,就把人的全麵發展作為共產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