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危機時,一部分人會陷入恐怖狀態,另一部分人反而會利用這個機會取得成功。這種差別才是改善人生的決定性的差別。
丹麥的一名大學生,有一次到美國旅遊。他先到華盛頓,下榻威勒飯店,住宿費已經預付。上衣的口袋放著到芝加哥的機票,褲袋裏的錢包放著護照和現金。準備就寢時,他發現錢包不翼而飛,立刻下樓告訴旅館的經理。
“我們會盡力尋找。”經理說。
第二天早上,皮包仍然不見蹤影。他隻身在異鄉,手足無措。打電話向芝加哥的朋友求援?到使館報告遺失護照?呆坐在警察局等待消息?
突然,他告訴自己:“我要看看華盛頓。我可能沒有機會再來了,今天非常寶貴。畢竟,我還有今天晚上到芝加哥的機票,還有很多時間處理錢和護照的問題。我可以散步,現在是愉快的時刻,我還是我,和昨天丟掉錢包之前並沒有兩樣。來到美國,我應快樂,享受大都市的一天。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丟掉錢包的不愉快之中。”
他開始徒步旅遊,參觀白宮和博物館,爬上華盛頓紀念碑。雖然許多想看的地方,他沒有看到,但所到之處,他都盡情暢遊了一番。
回到丹麥之後,他說美國之行最難忘的回憶,是徒步暢遊華盛頓。五天之後,華盛頓警局找到他的皮包和護照,寄給他。
許多人一陷入困境,就悲觀失望,並給自己施加很重的壓力,其實,我們應告訴自己,困境是另一種希望的開始,它往往預示著明天的好運氣。因此,你應該主動給自己減壓。
隻要放鬆自己,告訴自己希望是無所不在的,再大的困難也會變得渺小。困境自然不會變成阻礙,而是又一次成功的希望。
人生中有很多障礙或苦難,同時所有的苦難都藏匿著成長和發展的種子。但能夠發現這種子,並好好培養出來的人,往往隻有少數。這些人到底是怎樣的人呢?
第一是決心要克服苦難的人。沒有這種決心的話,不管再怎麼說“苦難才是機會”,也隻會變成以另一種苦難結束的悲劇。
第二是能夠認為苦難才是機會的人。沒有這種想法,苦難會帶來更多的苦難。
碰到危機時,一部分人會陷入恐怖狀態,另一部分人反而會利用這個機會取得成功。這種差別才是改善人生的決定性的差別。
我們應記住,不管怎樣不利的條件,隻要我們能正確處理,都可能把它轉變為有利的條件。
在歡喜狀態時,人們大都不會自我反省,也沒有上進心。相反地,在苦惱或挫折麵前,倒經常會進行自我反省,因此反而有得到真正的幸福和歡樂的機會。
哭泣不如行動
當壞事已經降臨,悔恨,抱怨,痛苦,都沒有建設性的效果。惟有從事情變壞的原因著手,設法修正它,以免事情變得更壞並防止同樣的壞事再一次發生。這才是有建設意義的做法。
俗話說:“人沒有被山絆倒的,隻有被石頭絆倒的。”生活中的失敗,多數是因為一些細小環節出了問題,並非不可補救。也許隻需改變某些做法,結果就會發生令人驚喜的變化。
瑪麗·凱曾經是一位優秀推銷員,40多歲的時候,她拿出全部積蓄,創辦了一家化妝品公司。化妝品生產出來後,她決定舉辦一個產品展銷會,銷售和宣傳自己的產品。她對這個訂貨會充滿期待,事前也做了許多準備。
讓她大出意外的是,這一天,她總共隻賣出一元五角錢的化妝品。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非常失敗的訂貨會。她難過得無以複加,再也沒有心情在會場呆下去了,驅車匆匆離去。剛轉過一個街角,便伏在方向盤上嚎啕大哭。
哭過一陣之後,不那麼傷心了,她又想到一個問題:這回將養老金都貼進去了,萬一血本無歸,以後怎麼辦?想到這裏,她心裏一陣陣恐慌。
過了許久,瑪麗·凱克製住恐懼情緒,不停地安慰自己:“也許事情並沒有那麼糟,也許還有改善的可能。”這樣,她的心情漸漸平靜下來,開始思索失敗的原因。她一項一項分析,忽然發現,原來她犯了一個非常低級的錯誤:她居然忘了向外散發訂貨單。怪不得沒有一家商店來訂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