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何謂“標準”?(1 / 1)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聽到一句話,“我說的都是對的,你得聽我的,難不成我比你多活的這幾年得到的經驗還比不得你這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嗎?”

其實對與錯真的有有那麼重要嗎?其實退一步講,這世間哪來的對與錯呢?

老子曾經說過,這世間有了美才會出現醜,有了善才會出現惡,所以由此可以推斷,是非對錯是成對同時出現的,而非非對即錯。

就如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對與錯是分時間地點人物的,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其影響是不同的,再加上利害關係、情感因素等可以被容忍的態度來看,它被定義成什麼沒有人可以知道,包括他自己,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感覺,是人雲亦雲帶來的驚世憤俗還是從小到大被承認的人生價值觀念產生的判斷,還是純粹是發自本能的指引,誰又會知道呢?

就如同偶像劇裏那一個個美麗的錯誤,攝影上用到的借位,人生中總會發生一些誤會,甚至影響一生。當時還在跟著憤慨的,在知道真相後再挽回也來不及了,這是很正常的事。

生活中會有很多讓人兩難的事情,想來想去總覺得將來會後悔,但要我說,既然決定了,就要承擔起未來可能會出現的後悔之痛,人在後悔時總要想想假如我不這樣做,用另外一條路是否也會後悔,假如能夠悔過,那麼我們是否在將來的將來還會後悔曾經我們後悔過。

人總是搖擺不定,是因為人的心軟,雖不至於仁婦之仁,但依舊會因為某些利益或者情感而一生毀在了這裏。

所以說,人是最複雜的生物,因為人心總在變化,我們不求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我們隻求那上天唯一的注定。

哪怕未來有千萬種可能,但我們卻隻能選擇一條路來走,岔路口相連的路隻有一條。

無數的變化終究隻成就了一個結果,而這個結果又是由無數個結果影響組成的過程衍生的其中之一個結果罷了。

所以,在這裏,是非對錯也隻是因果的一部分,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絕對正確”,一切都是相對的,何來的“唯一結果”呢?

很多人都以己為唯一標準,這是沒錯的,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終究是自己的。在所謂的“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其實也不過是“自己眼中的對方”罷了。

我們從小被灌輸的一些被譽為“真理”的道理其實隻適合用在當下,換一個時代大背景可能就會不適用了,故而我們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哪怕反抗也隻是改變某一小部分支流的流向,而不會使整個主流停止甚至倒退。

老子曾經說過,可以被說出來的道不是真正的道,為什麼呢?要想想,平時討論時是不是常常詞窮,覺得自己說的表達不出自己所想表達的,是否也覺得對方在強詞奪理,而自己卻找不出漏洞,僅僅憑著感覺是說服不了對方的?

那不是因為自己的語言表達不過關,而是整個人的思想境界還未到位。

就向遠古時代的人還不會說話,隻能依靠嘶吼,而後讓對方來猜測,現如今其實也是差不多的。

就如在實驗室裏,我們總是失敗,明明自己的步驟都是對的,理論上也是過關的,但偏偏實驗的結果與預測的相差很多,然後再看看身旁平時成績明明不如自己,反而實驗做成功了,然後得出一個“真理”:自己的動手能力比一般人弱,沒事,我成績好就好了。然後偏偏身邊人還在一旁腹誹:嘖嘖,高分低能兒。

這又是為什麼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就好比我們去修電腦,那邊的工作人員一邊修理一邊講解哪裏哪裏出問題了,哪裏哪裏有漏洞,我給你怎麼怎麼樣,然後電腦就修好了,而後你還傻不楞登地問人家:這電腦能夠用到一年嗎?工作人員一臉的鄙視:你去看個醫生人家會告訴你還能活幾歲嗎?

其實這都是正常現象,這個世界,我們各司其職,不懂就要問,被人家鄙夷一下又不會掉塊肉。

然後話說回來就是,我們的知識儲備還不能推算出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就好像我們不會算命卻相信算命一樣,一切都靠感覺,理論隻是對於過去的總結,在將來會被推翻,但我們卻管不著一樣。

所以,別杞人憂天,盡量大步向前,想做的趁早去做,總有人會理解你,部分相似便可成為知己,但卻少之又少,因為沒有碰麵怎知一樣?

標準是建立在知道的基礎上,建立在個人身上,也可以說是一個整體,故而你說對,我說錯其實沒多大關係,第三方還會有第三中答案呢,別說什麼中肯,自己認定的便是什麼了,哪怕要拐幾個彎,比如當麵一套,背後一套的雙標,也有它自己的標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