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人這一生(1 / 2)

人這一生所經曆的階段有無數種劃分的方法,而我此刻想說的也就是按照我的標準來啊。

首先應該是孩提時代吧。

人從出生“哇哇”啼哭的墜地來到這個世上,經曆了幾重磨難後需要麵對這整一個陌生紅塵。

有人說,人性本善,嬰孩的降生之初心猶白紙,需要後天的不斷潑墨作畫,以有自己的繽紛人生。

有人說,人性本惡,故而需要後天的不斷教化來感天動地。

也有人說,人性本不善不惡,隻是後天的成長環境使其變得不可推測。

而要我說,不管人性本是善,還是惡,我們最終隻是看到眼前的自己是什麼樣的,記事以前發生過什麼,既然沒有人提起,那就當作不存在好了,我們需要顧及的隻是現在,以及可能存在的未來。

孩提時代的我們率真,敢愛敢恨,心如水晶般但卻被蒙塵,隻有當人長大了,才會展現那塊水晶真實的色彩,哪怕是黑水晶,也是那樣光彩奪人。最怕的便是,其上的斑點縱橫,醜陋難忍。

孩子的世界是膽大妄為的,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故而在後來回憶起來,除了那抹溫馨,還有的便是幼稚可笑這種評價了。

那個時候的我們可以說是隻要想到了什麼便會去付諸行動,不計後果,一旁的大人們也會笑著幫助或者陰沉著臉阻止。

而中國式的教育便是要束縛,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定要按照大人們的思路來走,故而被很多國外人嘲笑說是高分低能。所以有些家庭便會去嚐試著學習國外的所謂獨立的教育方法,最終都是以“麻煩”這種理由而宣告結束。

畢竟我們華夏超越五千年的文化早已刻入骨子裏,怎麼可能會是國外這種“速成”型的教育理念被改變,最多隻是吸收運用,而不會全套搬運。

其實,這種教育方式也有問題,在同學之間常常會羨慕“別人家”的家長是如此如此的“開明”,殊不知“別人家”的家長也在羨慕著“別人家的小孩”是多麼多麼的懂事,當然了,一旦發生爭執,第一反應一定是“肯定是別人家的錯”,當然,若是理智占上風便會是“兩方的孩子有沒有受傷,先去醫院再做計較吧”。

這便是我們的童年,一個充斥著《三字經》《弟子規》的時代,可能別的古著看上去太難了吧。

好了,接下來是青年時代,可能有些快,但這應該算是我想說的最主要的一麵。

很快的,我們已然從孩童步入了青春,我們擁有了懵懂的愛情躁動,也有了對這個社會的初步判斷,孩童的經曆給了我們一個漫長積累的時間,而在此時此刻,我們需要吸收來自不同層麵的知識來消化,吸收,運用,來磨合這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