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2 / 3)

《禮》有救日之法,於是瞽人樂官進鼓而擊之,嗇夫馳騁而取幣以禮天神,庶人奔走供救日食之百役。此為災異之大,群官促遽若此,羲和主其官而不聞知日食,是大罪也。此羲和昏暗迷錯於天象,以犯先王之誅,此罪不可赦也。

故先王為政之典曰:“主曆之官,為曆之法,節氣先天時者殺無赦,不及時者殺無赦。”失前失後尚猶合殺,況乎不知日食;其罪不可赦也,況彼罪之大。言已所以征也。傳“顛覆”至“之誅”正義曰:“顛覆言反倒”,謂人反倒也。人當豎立,今乃反倒,猶臣當事君,今乃廢職,似人之反倒然。言臣以事君為德,故言“顛覆厥德”。胤侯將陳羲和之罪,故先舉孟春之令,犯令之誅,舉輕以見重,小事犯令猶有常刑,況叛官離次為大罪乎!傳“沈謂”至“次位”正義曰:沒水謂之沈,大醉冥然,無所複知,猶沈水然,故謂醉為“沈”。傳“俶始”至“所主”正義曰:“俶,始”、“遐,遠”皆《釋詁》文。“擾”謂煩亂,故為亂也。

《洪範》五紀,“五曰曆數”,曆數所以紀天時。此言“天紀”,謂時日。此時日之事是羲和所司,言棄其所主。傳“辰日”至“可知”正義曰:昭七年《左傳》曰,晉侯問於士文伯曰:“何謂辰?”對曰:“日月之會是謂辰。”是“辰”為日月之會。日月俱右行於天,日行遲,月行疾,日每日行一度,月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計二十九日過半,月已行天一周,又逐及日而與日聚會,謂此聚會為“辰”。一歲十二會,故為十二辰,即子、醜、寅、卯之屬是也。“房”謂室之房也,故為“所舍之次”。計九月之朔,日月當會於大火之次。

《釋言》雲:“集,會也。”會即是合,故為“合”也。日月當聚會共舍,今言日月不合於舍,則是日食可知也。日食者,月掩之也,月體掩日,日被月映,即不成共處,故以不集言日食也。或以為“房”謂房星,九月日月會於大火之次。房、心共為大火,言辰在房星,事有似矣。知不然者,以集是止舍之處,言其不集於舍,故得以表日食;若言不集於房星,似太遲太疾,惟可見曆錯,不得以表日食也。且日之所在,星宿不見,正可推算以知之,非能舉目見之。君子慎疑,寧當以日在之宿為文,以此知其必非房星也。傳“凡日”至“百役”正義曰:文十五年《左傳》雲:“日有食之,天子不舉,伐鼓於社。諸侯用幣於社,伐鼓於朝。”杜預以為“伐鼓於社”,“責群陰”也。此傳言“責上公”者,《郊特牲》雲:“社祭土而主陰氣也,君南向北墉下,答陰之義也。”是言社主陰也。日食陰侵陽,故杜預以為“責群陰”也。昭二十九年《左傳》雲:“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是社祭句龍為上公之神也。日食臣侵君之象,故傳以為“責上公”,亦當群陰上公並責之也。

《周禮》瞽矇之官掌作樂,瞽為樂官。樂官用無目之人,以其無目,於音聲審也。

《詩》雲“奏鼓簡簡”,謂伐鼓為奏鼓,知“樂官進鼓則伐之”。

《周禮-太仆》:“軍旅、田役,讚王鼓。救日月,亦如之。”鄭玄雲:“王通鼓,佐聲其餘麵。”則救日之時,王或親鼓。莊二十五年《穀梁傳》曰:“天子救日,置五麾,陳五兵、五鼓。”陳既多,皆樂人伐之。

《周禮》無嗇夫之官,《禮》雲:“嗇夫承命,告於天子。”鄭玄雲:“嗇夫蓋司空之屬也。”嗇夫主幣,《禮》無其文,此雲“嗇夫馳”,必馳走有所取也。

《左傳》雲:“諸侯用幣。”則天子亦當有用幣之處,嗇夫必是主幣之官,馳取幣也。社神尊於諸侯,故諸侯用幣於社以請救。天子伐鼓於社,必不用,知嗇夫“馳取幣禮天神”。“庶人走”,蓋是庶人在官者,謂諸侯胥徒也。其走必有事,知為“供救日食之百役”也。

《曾子問》雲:“諸侯從天子救日食,各以方色與其兵。”《周禮-庭氏》雲:“救日之弓矢。”是救日必有多役,庶人走供之。鄭注《庭氏》雲,以救日為太陽之弓,救月為太陰之弓,救日以枉矢,救月以恒矢。其鼓則蓋用祭天之雷鼓也。昭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左傳》雲:“季平子曰:‘惟正月朔,慝未作,日有食之,於是乎有伐鼓用幣,禮也,其餘則否。’太史曰:‘在此月也,當夏四月,是謂孟夏。’”如彼傳文,惟夏四月有伐鼓用幣禮,餘月則不然,此以九月日食亦奏鼓用幣者,顧氏雲:“夏禮異於周禮也。”傳“政典”至“無赦”正義曰:胤侯,夏之卿士,引政典而不言古典,則當時之書,知是“夏後為政之典籍”也。

《周禮》:“太宰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一曰治典,二曰教典,三曰禮典,四曰政典,五曰刑典,六曰事典。”若周官六卿之治典,謂此也。“先時”、“不及”者,謂此曆象之法,四時節氣,弦望晦朔,不得先天時,不得後天時。四時時各九十日有餘,分為八節,節各四十五日有餘也。節氣者,周天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四時分之,均分為十二月,則月各得三十日十六分日之七,以初為節氣,半為中氣,故一歲有二十四氣也。計十二月,每月二十九日強半也。以月初為朔,月盡為晦,當月之中,日月相望,故以月半為望。望去晦、朔,皆不滿十五日也。

又半此望去晦、朔之數,名之曰弦。弦者,言其月光正半如弓弦也。晦者,月盡無月,言其暗也。朔者,蘇也,言月死而更蘇也。先天時者,所名之日,在天時之先。假令天之正時,當以甲子為朔,今曆乃以癸亥為朔,是造曆先天時也;若以乙醜為朔,是造曆後天時也。後即是“不及時”也。其氣、望等皆亦如此。

“今予以爾有眾,奉將天罰。將,行也。奉王命行王誅,謂殺湎淫之身,立其賢子弟。爾眾士同力王室,尚弼予欽承天子威命。以天子威命督其士眾,使用命。火炎崐岡,玉石俱焚。山脊曰岡。崐山出玉,言火逸而害玉。崐音昆。天吏逸德,烈於猛火。逸,過也。天王之吏為過惡之德,其傷害天下,甚於火之害玉。猛火烈矣,又烈於火。殲厥渠魁,脅從罔治。殲,滅。渠,大。魁,帥也。指謂羲和罪人之身,其脅從距王師者,皆無治。殲,子廉反。魁,苦回反。脅,虛業反。帥,色類反。舊染汙俗,鹹與惟新。言其餘人久染汙俗,本無惡心,皆與更新,一無所問。汙,烏故反,汙辱之汙;又音烏,涴泥著物也,一音烏臥反。嗚呼!威克厥愛,允濟。歎能以威勝所愛,則必有成功。愛克厥威,允罔功。以愛勝威,無以濟眾,信無功。其爾眾士,懋戒哉!”言當勉以用命,戒以辟戮。懋音茂。辟音避。

[疏]“今予”至“戒哉”正義曰:“羲和所犯如上,故今我用汝所有之眾,奉王命,行天罰。汝等眾士,當同心盡力於王室,庶幾輔我敬承天子之命,使我伐必克之。”又恐兵威所及,濫殺無辜,故假喻以戒之:“火炎崐山之岡,玉石俱被焚燒。天王之吏為過惡之德,則酷烈甚於猛火。宜誅惡存善,不得濫殺。滅其為惡大帥,罪止羲和之身,其被迫脅而從距王師者,皆無治責其罪。久染汙穢之俗,本無惡心,皆與惟德更新,一無所問。”又言將軍之法,必有殺戮。“嗚呼!”重其事,故歎而言之。“將軍威嚴能勝其愛心,有罪者雖愛必誅,信有成功。若愛心勝其威嚴,親愛者有罪不殺,信無功矣”。言我雖愛汝,有罪必殺。其汝眾士宜勉力以戒慎哉!勿違我命以取殺也。傳“將行”至“子弟”正義曰:“將”之為行,常訓也。天欲加罪,王者順天之罰,則王誅也。“奉王命行王誅,謂殺淫湎之身”,羲和之罪,不及其嗣,故知殺其身,立其賢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