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1 / 3)

(3)皮膚對體溫的調節

皮膚具有大量的冷、熱、痛、觸覺和其他更複雜的感受器,有著豐富的血管網及250萬個汗腺,分泌麵積平均為1080平方米。汗腺的分布因部位而不同,手掌和足底最多。皮膚靠散熱和保溫維持及調節體溫。皮膚的散熱作用有:皮膚內毛細血管擴張,通過輻射散熱;一般情況下通過汗腺出汗的蒸發,約占全部散熱量的21%,是散熱調節體溫的主要途徑。大量出汗時,散熱量占全部散熱的75%~95%;通過傳導和對流作用散熱是有限的。皮膚通過血管收縮和皮下脂肪的保護減少熱的輻射和蒸發而具有保溫作用。皮膚裏有無數的微血管,天熱時皮膚內的血管擴張,血液流過的量增多,所以皮膚紅潤,大量的熱從皮膚發散出來。天冷時血管收縮,血液流到皮膚表麵的量減少,皮膚散熱也少。潮濕的空氣比幹燥的空氣較能吸收熱,所以在潮濕而寒冷的天氣裏,皮膚的血管雖然收縮,但是熱的散失仍多。所以冬天的北京和上海即使氣溫相同,感覺上上海要比北京冷一些。

假如皮膚大麵積深度燒傷後,大量汗腺被破壞,皮下脂肪壞死或被切除,雖然通過植上自體皮膚封閉了創麵,汗腺也難以再生和重建。因此在炎熱或嚴寒天氣時,病人就難以適應環境溫度的變化。一般需要經過十餘年的時間,才能逐漸適應。

(4)皮膚有血庫功能

在正常情況下,皮內及皮下有著豐富的血管網,其中一部分處於半收縮或收縮狀態,當血管擴張時可容納1000毫升血液,這對人體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潛在儲備力量。燒傷後,皮內和皮下的血管網栓塞,而其周圍組織的血管均因炎症反應而擴張,如此血液的儲存量會大大增加,所以人們認為皮膚有血庫功能。

(5)皮膚的免疫功能

皮膚不僅僅是因在機體和外界環境之間形成天然屏障,來實現它對機體的保護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參與人體自身免疫的功能。皮膚各層和血液循環中的各類體液(如免疫球蛋白、補體等)和細胞(如紅血球、白血球等)有重要的防護和免疫功能。如表皮中的郎罕氏細胞可通過不同途徑參與排斥等免疫反應。皮膚中還有從胸腺來的成熟淋巴樣細胞,也在皮膚局部免疫監視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皮膚及皮下組織燒傷後,發生組織凝固和血管栓塞,就阻礙了這類免疫功能到達局部組織。嚴重燒傷後全身免疫功能遭受破壞,也更容易引起燒傷部位發炎。

3影響燒傷嚴重程度的因素

人一旦被燒傷,最關心的是燒傷的程度如何,因此,對燒傷嚴重程度的估計,對病人、家屬及醫護人員來說均十分重要。

影響燒傷嚴重程度的因素很多,除燒傷麵積和深度外,病人傷前的健康狀況、年齡、複合傷或複合中毒、燒傷原因、燒傷部位等也影響燒傷的嚴重程度。但一般來說,燒傷的麵積和深度仍然是估計燒傷嚴重程度的主要因素,也是進行治療的重要依據。

(1)怎樣估計燒傷麵積

燒傷麵積的估計即指皮膚燒傷區域占全身體表麵積的百分數。目前我國臨床上常用的人體體表麵積分類法,計有“中國九分法”“十分法”以及手掌法。

1)中國九分法:此法目前應用較多,在1970年全國燒傷討論會上定名為“中國九分法”。計算方法如下:成人頭、頸部體表麵積為9%(1×9%);雙上肢為18%(2×9%);軀幹(含會陰1%)為27%(3×9%);雙下肢(包括臀部)為46%(5×9%+1%),共為11×9%+1%=100%。

2)十分法:即將人體體表麵積分為10個10%,優點是容易記憶,使用方便。不足之處是與實測麵積差異較大,尤其是軀幹。其百分比分布是頭頸部10%,雙上肢20%,軀幹30%(包括臀部和會陰),雙下肢40%。

3)手掌法:不論年齡大小或性別差異,將手掌五指並攏後,單掌麵積均約為體表麵積的1%。這種計算方法,對於計算小麵積燒傷很方便,如果傷員手的大小與檢查者相似,可直接用檢查者的手來估計。在估計大麵積燒傷時,此法與九分法結合應用,更為方便。

(2)怎樣判斷燒傷深度

燒傷深度的分度方法較多,目前國際上慣用的是三度四分法,即根據損傷所達到的深度、病理變化、臨床表現和愈合過程,分為Ⅰ度、淺Ⅱ度、深Ⅱ度和Ⅲ度。此法簡便實用,是國內常用的估計方法。

4不同燒傷深度的特點

(1)Ⅰ度燒傷的特點

1)僅損傷表皮淺層,未損傷基底細胞,真皮乳頭血管網充血,皮膚發紅,故又稱為紅斑性燒傷。

2)疼痛和燒灼感,皮溫稍增高,充血的毛細血管如有滲出則出現腫脹。

3)傷後2~3天紅、腫、痛消失,表皮皺縮、脫屑而不留疤痕。

(2)淺Ⅱ度燒傷的特點

1)損傷表皮及真皮乳頭層,表皮與真皮間有滲出的血漿樣液體積聚,形成水泡,故又稱水泡性燒傷。

2)創麵基底呈淡紅色,上麵有鮮紅色均勻斑點。

3)劇痛和感覺過敏,皮溫增高,局部水腫明顯。

4)創麵如無嚴重感染,傷後10~14天,表皮基底細胞層或真皮乳頭層中的上皮組織增殖而愈合。

5)愈合後無疤痕,有色素沉著,皮膚功能良好。

(3)深Ⅱ度燒傷的特點

1)損傷達真皮深層,雖仍有皮膚附件殘留,但殘留附件的數量較少,壞死組織較少。

2)創麵基底微濕,較蒼白,有出血點呈紅白相間,質地較韌。2~3天內創麵逐漸幹燥,可見網狀栓塞。有時可出現小水泡。

3)感覺遲鈍,局部水腫明顯。

4)通常3~4周愈合,在局部抗菌藥物保護下,可延遲至5~6周。在愈合過程中有肉芽組織形成,愈合後遺留增生性疤痕。修複的表皮較脆弱易磨破,抗感染能力弱,易發生感染,形成小膿皰或創麵潰破。

5)如發生嚴重感染,殘存皮膚附件遭破壞,即轉變為全層皮膚壞死,創麵需植皮才能修複。

(4)Ⅲ度燒傷的特點

1)全層皮膚受損,又稱全厚層皮膚燒傷。損傷深達皮下脂肪、肌肉、骨骼,在三度四分法中也稱為三度。

2)壞死皮膚脫水幹燥形成焦痂,故又稱焦痂性燒傷。

3)創麵呈蒼白、棕褐或焦炭色,創麵幹燥後可見皮下樹枝狀栓塞血管。皮膚喪失彈性,觸之如皮革,表麵幹燥。

4)感覺消失,皮溫低。

5)Ⅲ度燒傷自然愈合過程中須在基底形成肉芽組織,焦痂分離脫落,憑藉創緣表皮細胞增殖遷移和肉芽組織中肌成纖維細胞收縮,縮小創麵而完成修複。愈合時間需數月,遺留增生性疤痕和疤痕攣縮所致畸形。較大Ⅲ度燒傷創麵難以憑此過程完成上皮化,必須進行植皮。

5燒傷嚴重程度的分類

燒傷的嚴重程度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燒傷原因、部位、麵積、深度等,而以燒傷麵積及深度最為重要,是判斷燒傷嚴重程度的基本指標。下麵介紹一種適合於成年人的燒傷嚴重程度分類。

1)輕度:總麵積在10%以下的Ⅱ度燒傷。

2)中度:總麵積在11%~30%之間或Ⅲ度燒傷麵積在9%以下。

3)重度:總麵積在31%~50%之間或Ⅲ度燒傷麵積在10%~19%之間,亦或燒傷麵積不足31%,但伴有休克、複合性損傷(如化學中毒等)、呼吸道燒傷。

4)特重燒傷:總麵積在50%以上或Ⅲ度燒傷麵積達20%以上者。

判斷燒傷程度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1)在傷後48小時須重新判斷一次燒傷麵積及深度;

2)Ⅰ度燒傷在估計麵積時不應計算;

3)人體不同部位皮膚厚薄不同,對薄皮部位燒傷深度往往估計不足,而皮膚較厚部位,外觀似深度燒傷,而實際則較淺,因此往往估計燒傷程度過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