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3 / 3)

3)壓力墊:人體某些部位為凹麵,如麵頰、手掌、前胸、肩胛間、口周等區域應用壓力套(衣)時無作用,因此應采用壓力墊,這樣才能獲得滿意的效果。壓力墊有彈性軟墊和可塑性硬墊兩種,前者目前應用的有聚乙烯樹脂海綿和矽酮膠泡沫兩種材料製成;後者可有矽酮和己矽藻土兩種材料製成。

(2)局部藥物治療

目前有矽酮膜,其厚度在1.5mm左右,應用時用膠布、繃帶或壓力套固定於增生部位,每天治療12小時以上,持續2個月,可獲得良好效果。此外,還有矽酮霜劑、矽酮噴霧劑、疤痕貼、中藥等。這些外用藥塗抹後痛癢減輕,疤痕漸可軟化,或變平坦。但在疤痕增生明顯時療效不佳。

(3)放射治療或音頻療法治療疤痕

放射治療:對疤痕疙瘩的早期有一定效果。如時間較久,則效果較差。

音頻療法:能促使燒傷創麵疤痕紅腫消退、變軟、變小。宜用頻率為2000次/秒,預熱10分鍾後,治療20分鍾,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第二個療程可隔日一次。

(4)手術治療

對壓力方法、局部用藥、放射治療或音頻療法治療無效的疤痕,可根據具體情況采取手術治療。其方法有:

1)小型疤痕而周圍組織鬆弛者,可一次切除後直接縫合。

2)範圍較大的疤痕,可分次切除縫合。

3)對範圍較大的疤痕,切除後不能縫合的創麵可移植中厚或全厚皮片修複。

4)目前對某些較大的疤痕,估計切除後不能縫合者,可預先在疤痕周圍正常皮膚處皮下埋置皮膚擴張器,可埋一個或數個,逐漸每日注射液體,這樣可望周圍皮膚得以擴張,待擴張皮膚達到要求後,再切除疤痕一次縫合。

5)疤痕破壞深部組織與攣縮畸形者,則須進行整形外科手術。

73燒傷病人的功能鍛煉

當燒傷病人情況好轉,創麵開始愈合時,即可開始循序漸進的功能鍛煉活動。

早期:傷後48小時如病情穩定即可開始活動,直至創麵愈合。這個階段應耐心向病人進行解釋工作,消除病人怕痛和恐懼心理。這樣可促進燒傷部位腫脹消退,防止後期局部肌肉萎縮。未燒傷肢體關節,一日活動2~3次,可預防關節粘連。換藥時去除繃帶和外層敷料,開始小範圍的主動活動,輔以輕柔的被動活動,此後逐漸擴大活動範圍和增加活動頻率。

後期:創麵愈合直至疤痕成熟,運動療法可減輕疤痕攣縮,恢複關節功能,促進疤痕成熟。開始可在溫水中主動活動,遊泳是進行全身運動的最好方法。在水中運動還可清潔疤痕皮膚,出浴後應塗以水溶性霜劑,如尿素霜、矽酮霜等預防疤痕幹裂。

(1)功能鍛煉的具體要求和指標

1)上肢:主要功能鍛煉是手的活動,尤其是拇指的對掌運動,使手指從單向運動發展為對立運動,要盡一切努力維護和恢複手的功能。上肢其他部位功能鍛煉的要求見表。

2)下肢:下肢主要是負重和行走,要求各關節保持充分穩定。具體要求如下:

髖關節:屈曲及完全伸直的活動。

膝關節:活動範圍在180°~120°。

髁關節:行走時活動範圍在70°~110°之間。

行走時要求下肢各主要關節不僅穩定,而且須具備一定的活動範圍,這是下肢功能鍛煉的主要目標。

(2)功能鍛煉的主要方法

1)主動運動的重要性為了使活動受限的關節增加其活動範圍,需由神經支配下的肌肉群來運動關節和肢體。防止肌肉萎縮,恢複肌肉張力,協調肌肉間的支配能力等,隻有依靠主動的功能鍛煉才能取得。

2)被動運動的方法:

·按摩:在創麵遠端或愈合的創麵上進行按摩,以助消腫和解除肌肉痙攣,為主動活動做準備。

·對未僵硬的關節進行輕柔的被動活動以預防肌肉粘連、關節攣縮和畸形的發生,每次被動活動量不宜過多,而活動範圍盡可能達到最大的幅度。

·起動與加強:肌肉無力帶動關節運動時,可在開始時給予被動力量作為起動,以彌補肌力不足。在主動活動達到當時的最大限度時,為了擴大活動範圍,也可給以有限的外力作為加強。

·攣縮肌腱的被動牽長:主要是前臂的肌腱攣縮,既影響該肌肉本身的作用,也限製所支配關節的反方向運動。通過逐漸增加、重複、緩和的被動牽拉,可使之伸展拉長。

必須指出,被動活動必須循序漸進,防止急於求成。

74燒傷創麵愈合後的訓練

(1)日常生活訓練

大麵積燒傷病人痊愈後回到家庭生活中,首先遇到的問題是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包括起床、漱洗、飲食、入廁、行走等方麵都存在困難,必須加以訓練。

·翻身:創麵愈合後訓練病人自己在床上翻身,側臥或俯臥。由於燒傷病人恢複期軀幹脂肪開始堆積,增加了床上訓練的難度,故必須進行訓練。開始由醫護人員或家屬協助,以後逐漸過渡到病人自行翻身。

·漱洗和飲食:早期握不穩牙刷、筷子、湯匙等,或因肘、肩關節活動障礙,有些餐具柄顯得太短,可加長餐具柄長度,也可將餐具柄和牙刷柄直接用繃帶或金屬裝置固定於手上,逐漸地訓練其漱洗和進食,右手殘廢則訓練左手。

·行走:長期臥床者應先坐起在床旁,將雙下肢下垂於床下,數日後讓病人圍著床旁行走,再逐漸過渡到走廊和室外,以後逐漸擴大活動範圍。

·入廁:下肢深度燒傷後有髖、膝、踝關節功能障礙,影響坐或蹲的動作,訓練時開始采用有扶手的、高的、開洞放置便器的特製坐椅,並逐漸降低其高度,隨著疤痕成熟、軟化和關節功能改善,病人可適應坐或蹲式便器。

(2)職業訓練療法

疤痕成熟後即可開始進行職業訓練。病人可能對回原崗位工作產生恐懼心理,對重新走上工作崗位和回到社會生活中,心理上有一定壓力,特別是那些毀容或肢體殘缺者可能更喪失自尊心或信心。故在訓練時首先加強其心理上、文化素質上的教育和訓練,采取分階段與循序漸進的方式。

·功能作業療法:以簡單形式的勞動為主,如持錘子敲打;持鉗子的鉗工操作;切菜、掃地、抹桌椅等家務勞動,逐漸增加較為複雜的勞動內容。

·職業訓練療法;這是病人在回到工作崗位前的一種過渡形式的勞動,以恢複病人與原職業相近的勞動技能為目標,應按其職業、工種和體力,選擇訓練內容。如書寫、打字、打算盤、繪畫、木工、電工、縫紉、編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