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宣誓就職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並發布《臨時大總統宣言書》和《告全國同胞書》,標誌著延續幾千年的封建製度走到了盡頭,古老中國的曆史翻到了新的一頁。
鹿苑鎮位於江蘇省張家港市的東南部,過去屬於常熟縣,北鄰南通,西連無錫、常州、蘇州,東接上海,雖屬鎮級編製,實際上是個曆史悠久、文化發達、古跡眾多的大集鎮。
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息繁衍。1985年,鹿苑境內的徐家灣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大量石器、玉器和陶器,見證了這片土地曾經輝煌的曆史。據《常昭合誌》記載,鹿苑鎮在春秋時代原為吳王夫差的豢鹿之地,由此得名。鎮北的鹽鐵塘,相傳為西漢吳王濞運送鹽鐵所開。
當然,最為著名的是鹿苑鎮西的古黃泗浦遺址。相傳,那是唐代鑒真大師第六次東渡日本起航的地方。
鑒真(688—763年),俗姓淳於,江蘇揚州人。14歲時在鹿苑鎮西的古黃泗浦遺址大雲寺出家,26歲時已是學識淵博、聲名遠播的律宗大師了。他曾五次嚐試東渡日本弘揚佛法,由於海上風浪、觸礁、沉船、人員傷亡以及某些地方官員的阻撓而失敗。公元753年,年逾六旬、雙目失明的鑒真和尚毅然應允日本遣唐使團的請求,決定第六次東渡。這年的十月二十九日,鑒真協同弟子一行24人,在鹿苑鎮的黃泗浦與日本遣唐使船隊會合,開始了第六次東渡的航程。曆經兩個月的艱苦航行,鑒真和尚終於抵達日本薩摩川邊郡的秋目(今日本阿多郡秋妻屋浦),最終實現了去日本弘揚佛法的夙願。
古煙墩遺址第一章幼年立誌鑒真和尚從742年起到753年止,曆經11年才東渡成功。他的艱辛曆程,是我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記載翔實的航海事件,而鹿苑鎮的黃泗浦也成為佛界和航海界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聖地。1963年,在鑒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之際,有識之士曾在此樹立石刻經幢一柱,以示紀念。近年來,日本友人來此憑吊的人數和活動日見增多。這位1200多年前的佛法高僧及其百折不撓的精神至今牽動著中日兩國人民的心。
至宋、元時,鹿苑已形成集鎮規模,明、清以後,市井繁榮,商賈雲集,儼然是濱江大鎮。當時,鹿苑還是保護百姓安定黎民的重要陣地。宋代中葉,為防海水倒灌,築起了一條綿延數百裏的海壩;明代嘉靖年間,修建了用來抗倭報警的煙墩,現遺址尚存;明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由弘濟大師募捐修建的弘濟橋落成,橋名由清代大詩人錢謙益親自書寫,橋身全長33.5米,寬3.55米,至今堅固如昔。雖然,清末以來,鹿苑逐漸衰落,但這些曆史的痕跡灑落在小鎮的角落,融進了百姓的生活。
1912年5月1日,張光鬥就出生在這個小鎮一個清貧的農家。父親張荔洲是常熟縣福山鎮的海關職員,母親浦氏則是典型的家庭婦女。在張家的四個兒子中,張光鬥排行最末。長兄張光比他大13歲,二哥張光燮比他大11歲,三哥張光霽比他年長9歲。父母老來得子,對他疼愛有加,兄長和嫂子也很喜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