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912年,鹿苑(2 / 2)

江浙一帶自古經濟繁榮,文化積澱深厚,名士才子輩出,這與當地重視讀書求學的風氣分不開。近代以來,外國殖民者的入侵,西方先進的技術文明更激發了中國人發奮圖強的誌願,讀書也是救國救民的大事業。

張光鬥的父親在海關任職,也算是見過世麵的人,他非常支持孩子們上學讀書。雖然家裏並不富裕,靠著父親那點微薄的工資,家裏的三個孩子都勉強上了學讀了書。那時,小鎮上的普通孩子能夠上學讀書是很稀罕的,要讓三個孩子都上學那就更稀奇了。因此,張家的孩子們無疑是幸運的!

1918年,同他的兄長們一樣,張光鬥也進了同一所小學——晉安小學!在張光鬥看來,這是他人生之中最初的機遇。同舊社會千萬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樣,張光鬥小小年紀便知道一粒米、一件粗布衣服都來之不易,他和哥哥們都很節儉。

當然,孩子們能夠上學光有父親的開明還是不夠的,母親的支持與勤儉是更堅強的後盾。母親浦氏雖是舊式家庭婦女,但她勤儉持家,治家有方,對孩子們管教較嚴。她一生信佛,與人為善,對生活的要求並不高。她從小就教育孩子們要誠實正直,艱苦奮鬥。她寧可每日粗茶淡飯,也要讓兒子們進私塾念書。她常常告誡孩子們要生活節儉,要刻苦讀書,將來出人頭地,光宗耀祖。顯然,浦氏是典型的賢妻良母,她用自己的溫良慈愛感化兒子的心靈,用自己的勤儉刻苦感染兒子的舉止,用真誠寬容啟發孩子的智慧,她的言傳身教深深刻進孩子們的心裏,對他們產生了畢生的影響。

張光鬥的女兒張美怡曾透露,在他們家,洗衣洗菜用過的水要留著衝馬桶、擦地板,晚上吃飯,隻開一支15瓦的台式日光燈,誰要是順手開了天花板上的大燈,那可是觸犯了父親的大忌的。這,或許就是祖母浦氏的遺德。

童年的張光鬥是個調皮的孩子!他常常和幾個年長的兄弟一塊玩,有一次竟然差點丟了小命——某天黃昏,張光鬥與三哥在河邊玩耍。頑皮的他爬到排條板上去玩,一不小心落入水中,鑽到了木排下。張光鬥不會遊泳,隻好拚命掙紮,一旁的三哥被嚇得魂飛魄散!幸好,遇上懂水性的師傅把他救了上來。這是張光鬥平生第一次經曆生死的考驗。不過,他的調皮在上學後漸漸收斂了,在學校裏,張光鬥的勤奮好學、聰明伶俐是出了名的。

有開明的父親、慈愛的母親,還有兄長的庇護陪伴,張光鬥的童年是簡單的,快樂的。

在他懵懂的童年記憶裏,還經常出現一個個模糊的身影——農民。

辛亥革命之後,皇帝下台了,男人的辮子也剪掉了,但是社會麵貌依舊,鹿苑鎮上人們的生活似乎和以前沒有什麼兩樣。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挨餓受凍的境況依舊沒有改變。這些畫麵無不定格在張光鬥幼小的心靈裏。他看到、聽到、了解到的小鎮上百姓的諸多艱難與不幸讓他的童年無法真正的無憂無慮。於是,“什麼時候大家能一起過好日子?”成了跟隨他一輩子的疑問。這,當然也影響了他今後的人生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