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為什麼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5(1 / 1)

第一章 為什麼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5

德西效應——工作的成敗由動機決定

快樂地工作,才是工作的真正意義,才能出成績。反之,如果把報酬當做工作的動力,隻是在為報酬效勞而已,將越做越沒耐心,自然不會有多大的提升。

心理寓言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

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25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他解釋說,自己沒有收入,隻能少給一些。1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隻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麼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來玩了!

詭計點撥

這則寓言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即內感報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外加報酬),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參與者的吸引力。也就是說,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在外加報酬和內感報酬兼得的時候,不但不會增強工作動機,反而會減弱工作動機。此時,動機強度會變成兩者之差。這一理論是由心理學家德西通過心理實驗發現的,所以人們又把這種規律稱為德西效應。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薪酬是我們工作的直接動力,從上班的第一天起,我們的目標就是加薪升職,這也在短期內給了我們很大的動力。然而,激情畢竟是有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可能漸漸失去了工作的快樂,變成機械地應付工作。此時,工作就成了我們的負擔。我們犯的錯誤就是為得到薪酬而工作,沒有將工作當成自己的快樂之源。我們以薪酬作為工作的坐標,情緒就很容易出現波動。我們控製不了薪酬,它很容易偏離我們的期望,讓我們失去動力,牢騷滿腹。為了減少痛苦,我們隻好降低期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降低工作努力的程度。

在這個故事中,老人沒有用驅趕的辦法來阻止孩子的嬉鬧,因為那樣會讓孩子更加敵對。他聰明地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錢而玩”,孩子們在得到錢之後,轉變了他們玩耍的動機,將玩耍當成了工作,最後因報酬得不到滿足而放棄了玩耍,也失去了玩耍的快樂。老人以錢作為手段,達到了驅趕孩子們的目的。

寓言中的老人,就像我們的老板、上司,而美分,就像我們的工資、獎金等各種獎勵。如果我們把“美分”當做工作唯一的目標,最可能的結果就是喪失工作的熱情。金錢不是萬能的,在興趣麵前,它的影響力微不足道。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合乎自身興趣的工作,但是幹一行愛一行,隻要保持快樂的心情,工作總是充滿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