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把羊留住,靠的不是羊圈3
吃雞的貓——汙點員工挑著用,權衡利弊再決定
作為一個管理者,在選用人才時要學會權衡利弊、因勢利導,使人才的能力發揮到最大。如果一味苛求完美,必然會因小失大,導致不良後果。
心理寓言
從前,有一戶人家老鼠多得成災,於是這家的主人就去別的地方借來一隻貓。這隻貓是有名的捕鼠好手,但它還有一個缺點,就是喜歡吃雞。一個多月後,這家的老鼠被捉幹淨了,但雞也被吃了個精光。
這家的兒子很生氣,就對父親說:“為什麼不把這隻饞貓趕走呢?”父親回答說:“這你就不懂了。我們的禍患是老鼠,而不在於有沒有雞。假如家裏有老鼠,它就會偷吃我們的糧食,毀壞我們的衣物,洞穿我們的牆壁,損壞我們的家具,我們就要忍饑受凍了。這樣一來,豈不是比沒有雞更加可怕嗎?沒有雞,我們不吃雞就是了,離饑餓和寒冷還遠著呢!我們為什麼要把貓趕走呢?”
詭計點撥
作為一名領導,在管理過程經常會遇到這樣一個兩難的問題,有些下屬能力確實很強,卻在個人品質上有著這樣那樣的小缺點,時間長了就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失誤。對於這樣的人,有些領導堅決采取“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棄之不用。這就好比貓雖然能捉老鼠,但是它把雞也吃了,就要把它趕走。其實這是非常不明智的。一個英明的領導在選擇人才的過程中,不會僵化地遵守某些信條,而應統籌全局、權衡利弊,然後做出決斷。在這一方麵,漢高祖劉邦堪稱典範。
劉邦手下有一個叫陳平的人。他先投奔魏王,遭到讒言後又投奔項羽,見項羽粗暴無道,便跑來投奔劉邦。很快,劉邦便將陳平提拔為都尉,沒過多久又將其升為副將。這時,有些人便提出了異議,他們說:“陳平在家裏曾經同嫂嫂通奸,離家後又兩次出逃、三次選擇主人。現在大王給他高官,讓他監護將士,他卻利用職權收受賄賂,希望大王認真考察。”劉邦聽了這些話,心裏產生了疑慮,叫來陳平追問究竟。陳平非常坦率地回答:“魏王非常固執,不納忠言,我才投奔項王;項羽誌大才疏,任人唯親,所以我就離開了項王。聽說漢王重視賢才,任賢使能,所以我才來投奔你。離開項羽時,我把他賞給的東西和錢財全部送還了他,現在我兩手空空,不接受別人的錢財我就無法生活,這難道是我的錯嗎?如果大王認為我的計策是可取的,就把我留下;如果聽信別人的傳言而不用我的計策,請大王準許我回家。這些金錢都還未用掉,我原封交回好了。”劉邦聽後.覺得陳平的話很有道理,便向陳平道歉,又賞賜他許多錢財,並拜他為護軍中尉。後來,陳平全力輔佐劉邦,成了建立西漢王朝的頭等功臣。呂後死後,陳平同周勃一道,平定諸呂叛亂,穩住了西漢江山。
由此可見,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在用人之時,首先要肯定被用的人確有真才實學,並且那些真才實學又確實是組織所需要的,然後再看他的毛病缺點對組織來說是否致命。比如,有吃喝嫖賭惡習的人,是絕不能當政府官員的;有偷摸劣跡的人,絕不可用來看守財物;極端自私的人,絕不可用來從事慈善活動。一個優秀的領導就應該對人才因勢利導,使其發揮最大的才能,而不能一味求全,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