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是非觀:世界並不時時美好,你要做好自己(1)(1 / 3)

Chapter 01

一個人總會麵對是非抉擇,

孩子平時若是任性而為,

很可能會自斷美好前程。

所以,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有最起碼的是非觀,有識別真假、美醜、善惡的判斷力。

也就是讓孩子從小開始知道什麼是好的,

為什麼會受到周圍人的表揚;

什麼是壞的,為什麼會受到人們的譴責,

進而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Part1 讓你的孩子富有良知

良知是一種發自內心、合乎人性的情感,它告訴孩子們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即使周圍沒有人監督。良知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形成的,這就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引導,幫孩子培養起良知,控製貪欲、自私、利己等本能,弘揚真、善、美,抨擊假、醜、惡。

■明辨是非,讓孩子識對錯

思雨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成績在班級裏總是名列前茅。最近這段時間班級組織開展學習互助活動,班主任趙老師把班上出了名的“調皮鬼”張小飛調到思雨旁邊做同桌,目的是希望思雨能夠在業餘時間幫助張小飛補習補習功課,提高張小飛的學習成績。

做同桌的這段時間裏,思雨和張小飛漸漸熟識起來,兩人經常有說有笑的。“調皮鬼”張小飛也會經常捉弄思雨,揪揪思雨的辮子或者放一隻青蛙到思雨的課桌裏嚇唬她,因此教室裏經常出現兩人追趕打鬧的場景。

漸漸地,班裏有同學開始拿思雨和張小飛開玩笑,有些女生還故意疏遠思雨。對此,思雨心裏非常委屈和難過。一天放學回家後,思雨終於忍不住將自己這幾天憋在心裏的委屈一股腦兒地告訴了媽媽,眼淚止不住地流。

媽媽聽完女兒內心的困惑後,心疼地撫摸著思雨的頭,語重心長地說:“媽媽理解你的心情,被人冤枉的時候,心裏是最難受的。”

“媽媽,那我該怎麼辦?我不要和張小飛做同桌了,也再也不和他說話了。我明天就向趙老師申請換座位!”思雨抽噎著,媽媽對她的理解明顯放大了思雨內心的委屈感。

“傻孩子,這樣解決不了問題,”思雨媽媽耐心地開導女兒,“你積極參加學習互助活動,認真幫助張小飛補習功課是非常正確的行為。隻是今後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經常和男同學不分你我地說笑打鬧。”

思雨睜著哭紅的大眼睛,認真地聽著媽媽的教導:“那以後班上的女生還會和我一起玩嗎?”

“當然會啦,隻要你聽媽媽的話,以後多注意自己的言行,大家還是會和從前一樣喜歡你的。要記住,潔身自愛的女孩才能得到別人的欣賞和喜愛呢。”思雨媽媽鼓勵女兒道。

果然,思雨聽媽媽的話不再和張小飛大打大鬧,沒過多久,班上其他女生又像往常一樣經常問思雨問題,找思雨一起玩了。

一個沒有是非觀念的人很容易誤入歧途。所以自古以來,古聖先賢就教導我們要明是非、知美醜、識善惡。但是,這些觀念並不是人們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從小培養的。

孩子最初判斷是非的標準都是以家長對此事物的態度、情緒、情感來作為參照物的。凡是父母肯定的東西,孩子便認為這是正確的;父母認為是錯的,孩子也就認為是錯的。隨著孩子逐漸長大,自我意識一點點增強,他們判斷是非的觀念也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

由此可見,要想孩子真正做到明辨是非,那麼父母在做好自己的基礎上,還要時常關注孩子周圍所接觸的朋友、所接受的信息,等等。家長這兩方麵雙管齊下,那麼孩子才會真正認識到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堅決不能做的。

不過,孩子對於很多事情的判斷受其思維和認識的局限,容易鑽到牛角尖裏出不來。當我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類似事例中發生在思雨身上的事情時,我們也要像思雨媽媽那樣體會孩子的委屈和痛苦。所以,家長應該要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明辨是非,用正確的方式去處理事情。

1.為孩子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每個孩子在其生命的最初,都是像天使一樣聖潔、純美。他們的頭腦裏宛若一張白紙,等待著父母去描繪。父母描畫出什麼,他們的腦子裏就會留下什麼。

所以,從孩子很小開始,我們就要用正確的思想和觀念來教育孩子、要求孩子,讓他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孩子,教育孩子遵守公德、勤勞簡樸、自尊自愛等。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這些觀念和思想就會作用於他們的意識和行為中。當遇到相關的問題時,孩子也就知道如何做是正確的,進而做出明確的是非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