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父母要從內心重視孩子是非觀念的培養
由於幼小的孩子還沒有明確的價值觀、是非觀,這就需要父母給他們一個道德指南針。這意味著父母不僅要在重大問題上向孩子灌輸是非觀,而且也要在日常瑣事上向孩子灌輸是非觀。
如果父母在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正直、忠誠的品質方麵足夠重視,就相當於為孩子的成長樹立了一個價值體係,孩子會在其影響下走向正確的路。當然,父母本身的行為是最好的道德指南。如果父母是一個懂得負責任、正直的人,那麼孩子也會向這個方向成長;如果父母本身就是一個喜歡逃避責任的人,那麼孩子就難以有正確的行為導向。
3.讓孩子把握好是非界限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有必要讓孩子把握好是非界限,掌握一些是非標準。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豐富孩子的思想道德知識,提高思想道德的認知水平。比如,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哪些人的言行舉止是善意的,哪些人的言行舉止是惡意的。我們要教會孩子如何去辨別謊言、欺騙,該信什麼,不該信什麼,讓孩子逐漸地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
4.利用講故事的方式讓孩子分清對錯
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通常會給孩子講道理。可是,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明白這些道理,而且聽多了還會產生強烈的反感。這時,父母可以利用講故事的方式來讓孩子從中感受是非對錯。
■犯錯不是過,不改才是錯
9歲的多多一直是小夥伴中的“核心人物”,這和他在家中與父母之間的良好相處是分不開的。
就拿做錯事這一點來說,多多的父母從不會無端地指責他,而是給他犯錯的“權利”,並引導他如何看待錯誤,如何改正錯誤。
例如,有一天,做記者的爸爸下班回到家,發現采訪用的錄音筆不見了。他找了半天,才從書房的抽屜裏找到,但錄音筆已經被拆開了。
爸爸看了一眼心神不寧的兒子,就猜出了八九分。他走到多多身邊,蹲下來溫和地問道:“告訴爸爸,錄音筆是你弄壞的嗎?”
多多雖然心虛,但是還是不敢承認,戰戰兢兢地說:“我不知道。”
爸爸說:“是你也沒關係,爸爸不罵你,隻是想知道是誰弄壞的。”
多多低下頭說:“是我弄壞的,我拿著它玩,不小心給摔了……”
爸爸說:“承認了就是好孩子,弄壞了東西沒關係,但是你想想,能不能把它修好呢?”
多多拿起錄音筆看了又看,好像在想什麼問題。於是爸爸就手把手地教起了多多修錄音筆。不一會兒,在爸爸的指導下,多多重新安裝好了錄音筆,高興得衝爸爸笑著。
這時候,爸爸趁熱打鐵對多多說:“兒子,你今天把錄音筆摔壞了沒什麼事,但是,如果你哪天把水管弄壞了,流了很多水,怎麼辦?如果你點了火,家裏有東西燒著了,怎麼辦?所以,犯了錯誤首先要告訴爸爸、媽媽,我們會幫你解決。如果你自己能解決呢,那就最好了。”
聽了爸爸的話,多多一個勁兒地點頭說:“我知道了,以後再犯了錯,一定先告訴爸爸、媽媽。”
《弟子規》中有言:“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假如無意當中做了壞事,叫作錯誤;而故意犯錯,則是罪惡。知錯能改,錯誤自然慢慢地減少,直到消失;但如果為了麵子,死不認錯,百般掩飾,那就是錯上加錯了。”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斷地嚐試,不斷地犯錯,也不斷地學習和成長。如果孩子從不犯錯,那麼隻能說這個孩子嚐試新事物的機會太少,也失去了很多學習的機會。故事中多多的爸爸在對待孩子犯錯的事情上做得就很不錯,值得家長們學習。
有的父母對孩子非常嚴厲,容不得孩子犯一丁點錯誤,一旦發現孩子哪些地方做得不對,甚至不夠理想,就會對孩子橫加指責,而不是教導孩子如何看待錯誤,如何在錯誤中成長。
其實,父母們不必對孩子的錯誤不依不饒,而應該正確地看待孩子的錯誤。如果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錯誤行為會堅決製止的話,那麼當他犯錯後,會立刻產生恐懼感,這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顯然是不利的。
當然,大多數父母也都清楚“吃一塹,長一智”的道理。隻是輪到自己孩子身上,就不允許“吃塹”了。這些父母大概不清楚,對於處於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很強,往往一看到新鮮有趣的事物,就會本能地用有限的經驗、自以為是的做法去探索,即使是做錯了,他們依然想知道錯誤的背後是什麼。如果父母一定要逼迫孩子不去參加有意義的實踐,對孩子進行各種“不”的教育,孩子對學習的自發性、主動性、積極性就會被扼殺掉,最後,他再也不想犯錯,也不想主動去嚐試、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