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豈不是太得不償失了嗎?
1.引導孩子把錯誤當成學習的過程
自古至今,人類的學習過程都遵循這樣一條規律:錯誤—學習—嚐試—糾正,通過這樣的不斷循環,人類才會成長,世界才會進步。如果父母把錯誤這個源頭徹底消滅,那麼你的孩子也不會有成長。所以,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把錯誤當成學習的過程,允許他犯錯誤,讓他在錯誤中得到真理,得到做事的正確方法。
妞妞有一次因好奇心發作,想“鑒定”一下瓷碗究竟會不會破碎,竟當著媽媽的麵拿了一隻往地上摔。但是媽媽沒有製止她,媽媽隻是在女兒摔碎之後,提醒她戴上橡膠手套並清理碎片。在女兒“打掃戰場”的過程中,媽媽還見縫插針地告訴她瓷器容易破碎的常識。後來,妞妞從易碎的瓷器延伸聯想到同樣易碎的玻璃杯、鏡子、瓶子、眼鏡等,慢慢地開始自覺地學會保護和使用這類物品,再也沒有摔碎過任何東西。
從這個故事來看,在孩子不斷犯錯的過程中,父母應鼓勵他去大膽地嚐試、去認真地學習,這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講是大有裨益的。
2.讓孩子為犯錯付出點“代價”
孩子犯錯雖然可以被允許,但是能夠通過犯錯得到成長和曆練,才能最大化地體現犯錯的價值和意義。對於小學生來說,讓他們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一點“代價”,便是促使其成長和曆練的一種方式。如果他們沒有為相應的錯誤受到懲罰,那麼錯誤還會延續下去。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犯了錯誤後,馬上動手幫他們糾正,可能孩子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但是由於沒有得到懲罰,所以印象並不深刻,導致錯誤一再地出現。其實,孩子隻有真正品嚐到一些苦頭,才會對自己所做的錯事記憶深刻。
3.要聽孩子的解釋
孩子錯了都有原因,有的家長隻要看到孩子犯錯就馬上懲罰,實際上這是非常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因為孩子的認知一直處在發展當中,如果父母不分青紅皂白就懲罰孩子,他會覺得委屈,可能產生錯誤認知,也可能產生逆反心理,不利於孩子的心理成長。另外一點也很重要,就是要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孩子的錯誤,不要在孩子知錯之後還嚴厲懲戒,這樣也會讓孩子漸漸產生逆反心理。
所以,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你不妨先聽聽孩子的原因或理由。
媽媽正在廚房做飯,聽到門響了一聲,但是卻沒有人出聲,媽媽知道這是兒子小天回來了。不過平時他回來的時候都會大聲嚷嚷,今天怎麼沒聲音?媽媽好奇地輕輕走了出去。
兒子躡手躡腳地正往他的房間走去,媽媽問道:“小天,你回來了,今天怎麼這麼安靜啊?”媽媽邊說邊觀察著小天的表情。
“今天啊,今天有點累了。”小天說。
“累了?是不是和同學們騎自行車玩累了?”媽媽問他。
這時,媽媽看到小天的表情非常緊張,他支支吾吾地說:“嗯,是,我先進屋了。”
小天進了屋,媽媽不禁有些奇怪,覺得小天的反應有點兒反常。媽媽突然想到,怎麼沒聽到小天推自行車進屋的聲音呢?媽媽連忙到陽台上找,平時自行車都放這裏。她一看果然沒有,客廳裏也沒有。
媽媽想道:“自行車很可能丟了。”這個自行車的價格不便宜,是小天央求了很久媽媽才買給他的。小天肯定怕媽媽罵他,所以才會顯得心事重重。但媽媽沒有去質問兒子,她希望兒子能主動認錯。果然吃晚飯的時候,小天拿著筷子卻吃不下去,低聲地嘟囔了一句:“我把自行車弄丟了。”
“什麼?怎麼會丟了呢?”媽媽沒有生氣,而是溫和地問道。
“我把自行車放在小區裏,去旁邊玩了一會兒,回來就不見了。是我的錯,我沒有看好……”小天還沒說完話,眼淚就掉下來了。
媽媽把小天攬在懷裏,擦著他的眼淚說:“媽媽知道,自行車丟了你心裏也很難過。你不是故意的,現在又主動承認了錯誤,媽媽不怪你,以後小心點兒就是了。”
故事中的小天其實是個好孩子,雖然犯了錯誤,但在經過思想鬥爭之後還是向媽媽主動承認了錯誤。小天的媽媽也是一位好媽媽,雖然孩子丟失了貴重的東西,但媽媽沒有責罵他,而是用簡單的話語撫慰孩子的心傷,同時又提醒孩子以後要避免再犯這個錯誤。我們應該為這對母子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