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三國時期,人們隻從傳說上了解到指南車,但誰也沒見過指南車是什麼樣子。當時,在魏國做給事中官的馬鈞對傳說中的指南車極有興趣,決心要把它重造出來。然而,一些思想保守的人知道馬鈞的決心後,都持懷疑態度,不信馬鈞能造出指南車。一天,在魏明帝麵前,一些官員就指南車和馬鈞展開激烈的爭論。高堂隆說:“古代據說有指南車,但文獻不足,不足為憑,隻不過隨便說說罷了。”秦朗也隨聲附和道:“古代傳說不大可信,孔夫子對三代以上的事,也是不大相信的,恐怕不能有什麼指南車。”馬鈞說:“指南車以往很可能是有過的,問題在於後人對它沒有認真鑽研,就原理方麵看,造指南車還不是什麼很了不起的事。”秦朗嘲諷馬鈞說:“你先生名鈞,字德衡,鈞是器具的模型,衡能決定物品的輕重,如果輕重都沒有一定的標準,還能作模型嗎?”馬鈞道:“空口爭論,又有何用?咱們試製一下,自有分曉。”隨後,他們一起去見魏明帝,明帝就命馬鈞製造指南車。

馬鈞在既無資料,又無模型的情況下,苦鑽苦研,反複實驗,沒過多久,終於運用差動齒輪的構造原理,製成了指南車。事實勝於雄辯,馬鈞用實際成就,勝利地結束了這一場爭論。馬鈞製成的指南車,在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戰場上,不管戰車如何翻動,車上木人的手指始終指向南方,引起滿朝大臣的敬佩,從此,“天下服其巧也”。這充分表現了馬鈞肯刻苦鑽研,敢想、敢說、敢做的精神。

“水轉百戲”研製成功

馬鈞在傳動機械方麵的研究,造詣是很深的,成績也是極其卓著的。“水轉百戲”的研製成功,足以說明這一點。

一次,有人進獻給魏明帝一種木偶百戲,造型相當精美,可那些木偶隻能擺在那裏,不能動作,明帝覺得很遺憾。明帝問馬鈞:“你能使這些木偶活動嗎?”馬鈞回答道:“能!”明帝遂命馬鈞加以改造。沒過多久,馬鈞就成功創造了“水轉百戲”。他用木頭製成原動輪,以水力作推動,使其旋轉,這樣,上層所有陳設的木人都動起來了。有的擊鼓,有的吹簫,有的跳舞,有的耍劍,有的騎馬,有的在繩上倒立,還有百官行署,真是變化無窮。並且這些木人出入自由,動作極其複雜,巧妙程度使原來的百戲木偶無法比擬。“水轉百戲”的研製成功,在我國古代木偶藝術中,應該說是非常卓越的創造。它雖然是供封建統治者玩樂的東西,但從另一方麵看,馬鈞已能熟練掌握和巧妙利用水利和機械方麵傳動的原理。

任何的發明和創造,都是經過艱辛的努力研究、反複實驗,最後財取得成功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敢想、敢說、敢做的大無畏的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