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遊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位於河北省趙縣城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石拱橋,距今已有1400多年曆史,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

趙州橋建於隋代。當時的趙縣是南北交通必經之路,從這裏北上可抵重鎮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南下可達京都洛陽,交通十分繁忙。可是這一交通要道卻被城外的洨河阻斷,影響了人們來往,每當洪水季節甚至不能通行,為此,朝廷派李春在洨河上建造一座橋。

李春率領工匠們來到趙縣,對洨河及兩岸地質等情況進行了實地考察,同時認真總結了前人的建橋經驗,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獨具匠心的設計方案。

我國古代建造比較長的橋梁,往往采用多孔形式。每孔的跨度小,坡度平緩,又便於施工。缺點是橋墩多,不利於舟船航行和洪水宣泄。橋墩長期受水流衝擊侵蝕,天長日久也易坍毀。李春沒有采用這種辦法,而是采取單孔長跨石拱的形式,在河心不立橋墩,使石拱跨徑長達37米多。采用這樣的大跨度,在當時是一個創舉。

在拱的形式上,李春采用平拱形式,而不是采用人們常用的半圓型。這樣把橋造成扁圓的新月形,大大降低了石拱高度,因為,橋麵坡度平緩,便於車馬行人來往,而且還可以節省材料,減輕橋身自重,使橋身堅固。

根據春秋兩季洨河河水猛漲的特點,李春在大拱兩肩上各設兩個小拱。這種大拱上加小拱的形式,叫作“敞肩型”或“空腹型”。它可以節省石料,減輕橋身重量,利於宣泄洪水,增加過水麵積,還達到了建築和藝術的完美統一。

李春在造橋時,還別具匠心地選擇河床的粗沙層作為大石橋的天然地基。上麵覆壓五層石板作為橋台,拱橋就砌在橋台上麵,既未打柱,也未采取其他加固措施。結構簡單,橋基卻很牢固。

趙州橋在石拱的砌法上也非同一般,李春大膽地采用了縱向並列砌置法,即將整個大橋沿跨度方向用28道獨立拱券都能獨立承擔荷載。李春還借助當時的冶鐵技術,采用腰鐵、鐵拉杆等技術,加強並列石拱券的橫向連接。每塊1噸重左右的拱石各麵都鑿有細密的花紋,讓拱石貼得緊緊的,使得橋更加牢固。

趙州橋不僅是我國橋梁工程技術上的一項偉大成就,也是世界敞肩拱橋的先驅。

創新並不是憑空想象,而是需要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之上。在進行創新之前需要了解和掌握大量相關的信息資料,然後對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認真分析和歸納,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新穎的想法和方案才是切合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