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

北宋時候,有一個名叫畢昇的人。他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在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是很出名的。那時候,書上的字,大都是用木板印刷的,就是把要印刷的字,用小刀一個字一個字地刻在木板上,刷上墨,印在紙上。大家想想,這麼個搞法,碰上一部幾萬字、十幾萬字的書,得刻多少塊木板呀!再說,如果這本書不再印了,這套刻好的板子也就沒有用了。

畢昇看到這種情形,想把印書的方法改進一下。他想,如果讓雕刻出來的字,變成能活動的,不隻是能印一種書,而且能印好幾種書,那不是又省工又省錢嗎?經過多次試驗,他終於發明了活字印刷。

畢昇發明的活字,是用膠泥作材料的。先用膠泥做成許多小方塊,晾幹以後,在每個泥塊上刻上一個字,然後放在火上燒硬。印刷的時候,在一塊加框的鐵板上鋪上一層鬆脂、蠟和紙灰的混合物,照著書稿的內容把字塊排在鐵板上麵。排滿以後,放在火上烘烤,讓鬆脂和蠟熔化,把字塊粘在鐵板上。最後在字上刷上墨,鋪上紙,就可以印出一頁頁的書來了。

這種活字印刷,比起原來的木板印刷,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它的每一個字都是單獨的。一頁書印夠了數,就可以把版拆開,把字塊取下來,準備下次排版再用。

為了讓書印得快,畢昇找了一位助手合作,他們一人排版,一人印刷。等到這一版印完了,另一塊版也排好了,這樣,工作效率就提高了很多。

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在印刷技術史上是一次大革命,為我國和世界文化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發明創造不單是製造出一件以前沒有的東西,能提高效率也是一種新思路和新辦法。

在一個複雜的活動過程中,從新思想、新概念開始,通過不斷地解決各種問題,最終使一個有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新項目得到實際的成功應用,這也是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