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自強必圖振作。
——李鴻章
郭守敬,我國古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水利專家。元世祖時,他算出一年有365.2425天,同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實際時間相比,隻差26秒;他編成一部新的、比較科學的曆法《授時曆》,同現行的公曆一年周期相同。
郭守敬,順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他於1231年出生在一個書香之家。他幼承家學,刻苦努力,在數學、水利學和天文學等方麵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科學成就,最初是在水利河運方麵表現出來的。剛滿20歲時,他參加了修複邢川城外一座古老石橋的工作。經過他的多次勘測,找到了原有河道和橋梁遺址。經過他的設計,疏通了淤塞多年的河道,並重建了一座更為堅固的石橋,解決了交通上和灌溉上的迫切需要。
郭守敬的才幹得到了人們的好評。忽必烈召見了他,聽他麵陳治理水利的建議,深為讚賞,委以重任。不久,他奉命前往經行省西夏(主要在今寧夏、甘肅一帶),整治那裏的古渠,消除水患。他根據自己實際進行的水道測量,認定黃河中遊從中興(今寧夏銀川)至東勝(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可通航行。為了建立水路驛站,他考察了河北、山東的河道,繪製了河流相通形勢圖。他還以大都(今北京)東邊的海平麵為基準,參校大都至汴梁(今河南開封)地形高低的差別,這實際是地理學上的最早形成和運用了標高的概念。由於政績突出,郭守敬掌管了全國河渠、堤防、水利、橋梁、閘堰等重要事務。
元朝攻滅南宋,統一中國。可曆法陳舊、混亂,時有節氣差錯發生,勢必影響政令統一。於是,元世祖忽必烈決定編製新曆,成立了專門機構太史局(後改太史院)。46歲的郭守敬被調任參加編製新曆法。他研究了自秦漢以來70次改曆的經驗,提出“曆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於儀表”的主張,在同事們的支持下,編製新曆活動分造儀、觀測、編曆三個階段緊張地展開了。
首先是造儀。郭守敬一共創製了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玲瓏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景符、窺幾、日月食儀、星晷、定時儀等20種天文儀器,其中,簡儀和高表是兩件重大的創造。尤其是簡儀,這種測量天體坐標的儀器,由原來構造相當繁複的常儀簡化而來,它的赤道坐標環組已開創了近代赤道儀的先河。儀器上刻度細密,最小分格可到l/36度,相當精確。簡儀是世界上最早製成的大赤道儀,比丹麥天文學家第穀在1598年發明的同樣儀器,早了300多年。
1279年,天文儀器製成後,在郭守敬的設計下,又在大都城東修建了一座觀測天象的司天台——靈台(遺址在今北京市建國門中國社會科學院內)。這裏陳設著各種天文儀器以及曆代天文圖集,是當時中國的天文研究與天文觀測的中心,是當時世界上設備最完善的天文台。
其次是觀測。郭守敬主持和親自參加了規模空前的天文測量。這次觀測,最北的觀測點是北海,在今西伯利亞;最南的觀測點是南海,在今西沙群島。通過觀測,積累了關於日影、北極出地高度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晝夜時刻等方麵的大量資料。郭守敬還主持了一次空前規模的恒星位置的測量,測出了前人未命名的恒星1000餘顆,使測量的恒星從原來的1464顆增至2500顆,並編製了星表,測量精度大大超出了宋代。郭守敬特別重視重新測定“黃赤交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