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踏著別人的腳印走,永遠不能發現新的路。
——佚名
“揚州八怪”之一黃慎是福建寧化縣人。他從小喜歡畫畫,並拜同郡一位名畫家上官周做老師,恭恭敬敬地跟著學,沒過多人,他就把老師的全套技巧學到手了。
有一回,外地有幾個畫師慕名來看畫。家人捧出幾軸人物畫讓客人觀摩。客人展開一看,齊聲說道:“這不是上官周先生的作品嗎?我們要看黃慎的畫。”家人連忙說:“這就是黃慎的畫,不是上官周先生的作品。”家人見客人不相信,又到裏麵翻出幾軸畫,說:“這才是上官周先生的畫呢。”客人們把兩人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較來比較去,隻覺風骨相似,實在分辨不出哪是上官周畫的,哪是黃慎畫的,不禁嘖嘖驚歎。看完畫,有個畫師說:“黃慎聰明靈巧,真是把老師的看家本領模仿到手了!可這又算得了什麼呢?別人的東西總是別人的,模仿得再逼真也不算是自家的東西,你把黃慎的畫拿出去,人家看了,都會說這是上官周的作品,誰會說是他黃慎畫的呢?”這話被黃慎聽到了,他一想:對呀!自己的畫,除了老師的東西外,哪一點算是自己的東西呢?懷素的字,上官周的畫,都有他們自己的筋骨,可我黃慎的畫,自己的筋骨又在哪裏呢?若不能闖出自己的路來,豈不是永遠隻能落在別人後麵,跟著嚼別人嚼過的饃?
可是,要怎樣才能創出自己的獨特風格呢?黃慎日夜在探索這個難題。
他廢寢忘食,一會兒呆呆地想,一會兒推敲老師的畫,一會兒又持筆在紙上亂塗亂抹。
有一天,黃慎在街上邊走邊想,忽然靈感來了,他急忙跑到附近一家店鋪裏,向店老板借來筆墨紙硯,在櫃台上作起畫來。周圍過路人都不約而同地圍攏來,看著他畫畫。黃慎毫不理睬他們,隻顧自己握筆作畫。隻見他在白紙上三塗兩抹,眨眼工夫,就把畫畫好了。他把筆放下,拍著櫃台喊道:“我成功啦!”
圍觀的人聽了他的話,感到莫名其妙,他們一個個伸長脖子,瞪大眼睛看著那畫紙,上麵點點畫畫,彎彎曲曲,寥寥幾筆,像草書又不像草書,像畫又不像畫,誰也看不懂它上麵畫的是什麼東西。黃慎高興地把畫貼在櫃台裏邊的牆壁上了。說來奇怪,剛才看上去還是莫名其妙的東西,這下隔著櫃台往裏一看,畫麵上竟清晰地出現了一個纖夫,向前傾斜著身子,拉著纖繩,頭上大汗淋漓,身上瘦骨嶙峋,腳下步履艱難。大家看著看著,越看越感到驚訝,都說:“怪人畫怪畫,近看莫名其妙,遠看明明白白,這真是又怪又好!”
上官周見黃慎學業猛進,畫風自成一體,十分高興,逢人便誇獎說:“古人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果然不假,黃慎已超過我了。”黃慎成了著名的“揚州八怪”畫家之後,他的這種畫法被人譽為“狂草筆法”。
在學習知識、技能時,如果不能闖出自己的路來,豈不是永遠隻能落在別人後麵?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經過思考和練習,找到自己的筋骨。我們每個人要想有所創新的話,那麼對於自己的反思和學習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