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
——蘇軾
當今的中國,有一半的水稻種植麵積和60%的水稻產量來源於雜交水稻。推廣雜交水稻,使過去每公頃產量隻有4500多千克的水稻產量增加到7500多千克。聯合國糧農組織在1991年有個統計數據,當時雜交水稻在全世界種植的麵積占水稻種植麵積的10%,總產量占20%。這是農業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而創造這個奇跡的最傑出代表就是被人們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世界著名水稻專家——袁隆平。
袁隆平祖籍江西省德安縣,1930年生於北京。他的童年處於動蕩的年代,父親積極投入抗日救國運動。父親的義舉,對袁隆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在中小學讀書時,求知欲極強,喜歡提問,善於思考,做事情持之以恒,有決心和毅力。中學畢業後袁隆平立誌學農。1949年9月,他來到了重慶相輝學院農學係開始大學學習。1953年夏,他從西南農學院農學係(1950年11月,相輝學院農學係並入西南農學院)畢業後,來到湖南西部偏僻的安江農業學校任教。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農業生產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探索水稻增產新途徑是擺在農業科技人員麵前的一項重要任務。但是20世紀50年代末的浮誇風和大躍進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60年代罕見的自然災害,帶來了嚴重的糧食饑荒。饑餓像一個幽靈,窺視著中華大地,以農業為基礎的古老的中華民族麵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吃飯問題。
麵對著嚴酷的事實,身為農校教師的袁隆平心情沉重,強烈的責任感促使他苦心思索。針對當時水稻單產低的狀況,他萌發了“培育雜交稻”的念頭。1960年7月的一天,他到校園外的早稻試驗田觀察,發現了一蔸“鶴立雞群”的稻子,足有10餘穗,每穗有壯穀160~170粒。經過試驗,這是一株“天然雜交稻”,受此啟發,袁隆平決心大膽地進行雜交水稻的研究。
但是,這是一項公認的世界難題。生物學常識告訴我們,不同品種的生物之間進行雜交,新一代則能將“父母”雙方的優點集中起來,形成一種新的優良品種,這種現象叫做雜種優勢。水稻作為生物的一種,也應具有雜種優勢,但水稻又有其特殊性。它是一種自花授粉的作物,雄蕊和雌蕊長在同一朵花裏,花蕊很小,隻能靠風力來實現自花授粉,而且雌蕊生命力弱,活躍期短,雄蕊的花粉授到雌蕊上,隻能在一個很短的時期內完成,所以說實現異花授粉就非常困難,更何況一粒粒去進行人工授粉雜交了。不僅經典水稻雜交理論上早就斷言,水稻“花時短,異交結實率低,繁殖種子的障礙無法逾越”,而且國際上許多先後有此設想的研究人員都對此喪失了信心,放棄或中斷了研究。正是在讀書時養成的性格特點——堅忍不拔,使得袁隆平踏上了前人沒走過的路,揭開了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