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64年起,袁隆平開始著手雜交水稻的研究,在反複論證的基礎上,他決定分三步進行研究:

第一步,找到雄性不育的植株,再把它培育成雄性不育係,即通常所說的“母本”;

第二步,再找到一種特殊的水稻品種作父本,用它給母本授粉,由此培育出全部保持雄性不育特性的植株,即保持係。有了保持係,不育係才能代代相傳;

第三步,還要找到一種稻種與保持係雜交,產生恢複生育能力(自花授粉的能力)的後代,形成恢複係,有了恢複係,就可以大量生產雜交種子供大田使用了。

完成這三步,袁隆平曆盡了千辛萬苦。

首先,要在自然界中尋找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作為培育不育係的試驗材料,這是雜交水稻研究的起點。雄性不育株在自然界中很難找到,袁隆平開始頭頂烈日,腳踩汙泥,手持放大鏡,像大海撈針般駝背彎腰地逐株逐穗尋覓那種神奇的“不育”穗株……從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袁隆平逐穗檢查了14000多株稻穗,發現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但由於這些不育材料可能屬於核不育遺傳,而培育不出不育株和不育度都達100%的不育係。一年年過去了,袁隆平帶著他的科研小組跑遍了大半個中國,終於在1970年11月,他的助手李必湖在海南島發現了一株雄蕊花粉不育的野生株,命名為“野敗”。

“野敗”不育株在生產上無直接利用價值,必須精心進行轉育工作,才能把“野敗”的不育基因轉人栽培稻,進而培育出生產上需要的不育係。袁隆平帶領助手奮力攻關,終於在1972年成功培育出我國第一個在大麵積生產上應用的水稻雄性不育係。

與此同時,袁隆平把他們最新發現的“野敗”的珍貴材料無私地奉獻給全國許多農業科研單位,開展協作攻關。隨後,他們在尋找恢複係方麵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1973年他們又成功地篩選出恢複係。雜交水稻終於能應用於生產,迅速大麵積地在全國推廣,產生了巨大的效益。

袁隆平成功了。他和助手發明的“秈型雜交水稻”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也被認為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饑餓問題的法寶。為此,他不僅獲得了中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也獲得了八個國際性的大獎。國際上甚至有人認為,他的發明是繼中國人的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在世界上袁隆平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但是他卻說:“我們要從零開始,向新的目標前進。”

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想做什麼樣的事情,想達到什麼樣的道德境界,想實現一種什麼樣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這就是一個人的理想。這種理想是一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具體體現。人擁有了理想和抱負,才會有具體的奮鬥目標,才能調動自己的潛能、克服種種困難,努力去實現這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