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一生不愛名利,言行謹慎,從來不說虛妄不實的話。他一生光明磊落,立身處世堂堂正正,從來沒有一件事是不可告人的。也就因為他的磊落風範,是後人對他最推崇的德行之一。

當時王安石提出了新法,司馬光看出新政中出現的一些事情對百姓的危害很大,所以他不畏權貴的迫害,極力地反對,得罪不少當權的政客,因此埋下了禍患。除被降職外放外,他並未因此而畏懼權勢,完全不計個人得失,仍然深切關懷著百姓的疾苦。

當時,司馬光居住洛陽,想就此隱退,終老餘生,但是百姓卻希望他能繼續在朝廷任職。史書記載,百姓在家中日夜禱告,甚至在路上號呼哭泣,苦苦哀求他不要離開。正是因為司馬光具有這樣非比尋常的德行,才能得到人們的如此擁戴。到了哲宗的時候,司馬光重新被重用,成為當時的宰相。

與司馬光卓絕高邁的品格一樣流傳久遠的,是他用了十九年的時間、以畢生的精力和心血所編纂的《資治通鑒》。《資治通鑒》這部史書,記載了上起戰國,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曆史,舉凡和民生休戚、國家政務有關的事跡,無論是善惡功過、是非成敗,凡是可用來告誡後人的曆史經驗,都節錄下來,以嚴謹的態度彙集整理成冊,期望能作為往後的施政參考,借此惕厲後人不要再重蹈曆史的覆轍。

勤政愛民的司馬光在晚年病重的時候,仍然拖著虛弱的身體,親自處理公務,甚至通宵達旦地工作。有一次他病情加劇,昏迷了過去,口中仍喃喃自語,仔細一聽,所說的全都是天下大事。

他積勞成疾,終於一病不起,撒手人間,享年68歲。噩耗傳來,舉國哀慟,京城裏的人都停下工作,供上祭品,哭送他的靈柩離去。安葬之時,人們痛哭流涕,就好像是失去了親人一樣地悲傷。

作為一位賢臣良相,司馬光貶官之時豁達超然,而當他重新掌握大權時,則毅然承擔起整治天下的重任,廣開言路,舉薦賢才,振興國家,他建立的是扭轉乾坤的不朽功業。他以天下為己任的風範,得到了天下百姓對他的愛戴。他也以光耀千古的德澤,得到了一代代的華夏子孫對他不盡的感恩和追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