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弗蘭克斯已晉升為四星上將。“失去一條腿使我認識到:限製因素的大小,取決於你的態度。”他感慨地說,“關鍵是要全力集中於你所擁有的,而不是你所沒有的。”康德曾經說過:“隻有樂觀與希望,才能有助於我們生命的滋長,能夠鞭策我們的奮鬥意誌,產生無窮的力量。”樂觀的態度總能把你從黑暗中帶出來。
接受考驗才能脫穎而出
約翰尼·卡許從小就想當一名歌手,可他沒能馬上成功。沒人請他唱歌,就連電台唱片音樂節目廣播員的職位也沒能得到。他隻得靠挨家挨戶推銷各種生活用品維持生計,不過他還是堅持練唱。他組織了一個小型的樂隊在各個教堂、小鎮上巡回演出,為歌迷們演唱。最後,他灌製的一張唱片奠定了他音樂工作的基礎。他吸引了2萬名以上的歌迷,這使他獲得了成功。
然而,第一次考驗剛過,第二次考驗又來了。經過幾年的巡回演出,他被那些狂熱的歌迷拖垮了,晚上須服安眠藥才能入睡,而且還要吃些“興奮劑”來維持第二天的精神狀態。他開始沾染上一些惡習——酗酒、服用催眠鎮靜藥和刺激興奮性藥物。他的惡習日漸嚴重,以致對自己失去了控製能力。他不是出現在舞台上而是更多地出現在監獄裏了。到了1967年,他每天須吃100多片藥片。
一天早晨,當他從佐治亞州的一所監獄刑滿出獄時,一位行政司法長官對他說:“約翰尼·卡許,我今天要把你的錢和麻醉藥都還給你,因為你比別人更明白你能充分自由地選擇自己想幹的事。看,這就是你的錢和藥片,你現在就把這些藥片扔掉吧,否則,你就去麻醉自己,毀滅自己,你選擇吧!”
卡許選擇了生活。他又一次對自己的能力做了肯定,深信自己能再次成功。他回到納什維利,並找到他的私人醫生。醫生不太相信他,認為他很難改掉吃麻醉藥的壞毛病,醫生告訴他:“戒毒癮比找到上帝還難。”
卡許並沒有被醫生的話所嚇倒,他知道“上帝”就在他心中,他決心“找到上帝”,盡管這在別人看來幾乎不可能。他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奮鬥。他把自己鎖在臥室閉門不出,一心一意就是要根絕毒癮,為此他忍受了巨大的痛苦,經常做噩夢。當時擺在他麵前的,一邊是麻醉藥的引誘,另一邊是他奮鬥目標的召喚,結果他的信念占了上風。9個星期以後,他又恢複到原來的樣子了,睡覺不再做噩夢。他努力實現自己的計劃。幾個月後,他重返舞台,再次引吭高歌。他不停息地接受考驗,終於又一次成為超級歌星。
西方有位哲人指出:“人生乃是長期在考驗我們的毅力,唯有那些能夠堅持不懈的人,才能得到最大的獎賞。毅力到此地步可以移山,也可以填海,更可以讓人從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
我永遠活在光明之中
1894年,朝鮮爆發了一場農民戰爭。
半個世紀後,朝鮮作家樸泰源決心把這一段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曆史再現出來。
一旦下定了決心,樸泰源就廢寢忘食地忙碌了起來。他的工作節奏是那麼快,而且常常通宵達旦。也許是由於他太過於折磨自己的眼睛了,漸漸地,他的眼睛突然像蒙上了一層什麼,視力急劇下降。醫生告訴他,他患的是雙眼視神經萎縮和色素性視網膜炎,並勸他該停下手中的工作,休息、檢查、治療。
醫生的勸告,一些好心人的善意關懷,樸泰源都很感激,而且也反反複複地想過,但他卻怎麼也放不下手中寫著的書,他覺得自己不能讓工作半途而廢。他決心爭分奪秒地和黑暗來臨之前的時間比賽。
樸泰源的視力越降越低,不幸的時刻終於來臨了。
一天,他正在灑滿陽光的書房裏專心整理資料,突然感到眼前一片黑暗。他驚奇地問妻子:“親愛的,怎麼突然天黑了?”妻子沒有回答,她抑製著自己的哭聲,她心裏明白,她親愛的丈夫此刻已完全失明了,她等待著,等待著奇跡發生:一瞬間丈夫會突然重見光明,她希望眼前的一切都是假象。桌上的鬧鍾在滴答滴答往前趕,什麼奇跡也沒發生。樸泰源說話了:“親愛的,太陽躲進了我心中,跳進我腦中了,我永遠在光明之中。”
妻子完全能夠養活他,單位也同意承擔他將來的全部生活費。可樸泰源偏要和自己過不去。他還要繼續寫書,他開始了一場與厄運的搏鬥。他請人做了一塊大小和稿紙差不多的硬紙板,在板上刻下橫的豎的空格,裝上能固定稿紙的夾子。樸泰源利用自己“發明”的這個工具,又開始了寫作生活。
妻子每天早晨上班之前,給他準備好紙和筆,晚上回來幫他校對,謄清當天的手稿,然後念給他聽。妻子一邊念,一邊按著他的要求進行修改,直到他完全滿意為止。
可是,命運再一次跟他過意不去。1975年,正當他在艱難中堅持創作的時候,身體的左半邊癱瘓了,不久右半邊也完全麻木不能轉動了,接著雙手也不聽使喚了,隻剩下一張能說話的嘴。他沒有向命運屈服,仍繼續他的創作。
他靜靜地躺在床上,嘴裏一字一句地念著小說的情節,讓別人記下來。看到他艱難、痛苦的樣子,身邊的人都替他感到難過,他卻常常安慰他們:“不要難過,疾病給我留下的時間不多了。別人過一秒,對我來說,等於過10年,隻要我能爭取這一秒一秒的時間,讓它來幫助我完成事業,我就很幸福了。”不知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長篇巨著《甲午農民戰爭》的第一卷終於在1977年4月出版了。又經過異常艱苦的3年多時間,小說的第二卷也脫稿出版了。朝鮮政府為此授予他2枚國旗一級勳章,並稱譽他為“朝鮮的奧斯特洛夫斯基”。
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如願,但是無論遇到了什麼樣的苦難,都不必灰心喪氣,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來。
變悲痛為再生的力量
埃德加是一位非常博學聰慧的老作家,他多年的寫作和教學曾幫助過許許多多身處逆境的人們,現在正不得不用自己的智能滋養著自己。老人因意外地受到了重物的撞擊,身體的右半側失去了知覺,甚至喪失了說話能力。醫生們的預測是很不樂觀的,他們告訴他的夫人:看來想恢複說話能力是不可能的了。可是幾個星期後,老人不僅又能進行交談了,而且還決心要獲得更多的才能。在一個晴朗的晚冬日子,戴維專程拜訪了他。
埃德加拄著手杖,起身步履緩慢地迎接戴維,戴維告訴他,失敗的事實實際上仍然使他感到悔恨和悲痛,甚至無力自拔。
“現在你需要的就是痛心疾首地反省自己的失敗,學會從悔恨和悲傷中尋找安慰。”他接著勸誡戴維,“一些人他們不因悔恨的震驚而醒悟,因此無法得到安慰;但是那些真正懂得悲痛的人,就能獲得新的靈感和更加充實的信念。”
“我給你看一樣東西。”他指向窗外遠處的光禿禿的楊樹,那些楊樹是環繞著那片牧場栽種的。他們從邊門走出去,踩著“嘎吱嘎吱”作響的積雪,慢慢走向牧場。
戴維注意到,在每一棵大樹之間都有絞紮在一起、鏽跡斑斑的、帶著鐵刺的鐵刺網串接著。埃德加告訴戴維:“60年前,這家主人種下了這些樹,用來拉鐵絲網當作圈圍牧場的柵欄,這樣就省得挖坑埋樁了。可是,把鐵絲網釘進幼嫩的樹皮裏,確是對那些小樹的極大不幸。一些樹進行反抗,一些樹也就接受了:你看這,鐵絲網已經長進樹裏去了。”
他又指向一棵因鐵絲的傷害已嚴重畸形的老樹:“為什麼那棵樹用損傷自己來反抗,這棵樹卻接受了鐵絲網而不是犧牲自己?”
“這片老樹使我想得很多,”回來的路上埃德加對戴維說,“是內在的力量使老樹能夠克服鐵絲網的傷害,它們不願讓鐵絲網葬送掉自己的餘生!那麼一個人又怎樣變不幸、悲痛為再生的力量,而不是讓它成為自己生活的障礙呢?”
埃德加也無從了解發生在老樹身上的奇跡:“但對於人來說,我們有勇敢地麵對逆境和超越痛苦的途徑:為自己描繪一幅富於朝氣和活力的前景,不要害怕痛苦與失敗,盡量對自己寬容——這是最重要也是最費力氣的了,應該在自己身上花大工夫。我們許多人總是對自己過於苛刻,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和自己簽訂一個條約——忘掉自己那些已經造成的愚蠢錯誤吧!”進屋時,他望著那片樹林深沉地說:“如果我們能理智地駕馭不幸,如果我們能徹底地反省自己的過失,‘鐵絲網’就不會得勝,我們就能夠克服任何不幸,我們就能夠成功地生活下去。”
戴維被深深地打動了。
對於我們來說,我們有勇敢地麵對逆境和超越痛苦的途徑:為自己描繪一幅富於朝氣和活力的前景,不要害怕別人的怨恨和嘲笑,盡量對自己寬容,在自己身上花些工夫是值得的。
苦難並不可怕
在一次火災事故中,人們從廢墟中救出了一對孿生兄弟,他們是這次災難中僅存的兩個人。
盡管他們從死神手中逃了出來,然而卻被無情的大火燒得麵目全非。他們被送往當地的一家醫院。後來,哥哥經常對醫生唉聲歎氣地說:“我被燒成了這個樣子,以後還怎麼出去見人,還怎麼養活自己呢?與其這樣還不如死了算了。”弟弟則經常勸哥哥說:“這次大火隻有我們得救了,因此我們的生命顯得尤為珍貴,我們的生活最有意義。”
兄弟倆出院後,哥哥整日生活在災難的陰影中,麵對別人的譏諷,始終抬不起頭來。後來對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再也沒有了活下去的勇氣了,於是偷偷地服了大量的安眠藥,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弟弟卻時常提醒自己:“我的生命價值比誰都高貴。”無論遇到多大的冷嘲熱諷,他都咬緊牙關昂首挺過去,堅強地生存了下來。
一天,弟弟在為別人送貨的路上發現不遠處的一座橋上站著一個人。他預感到情況不太妙,於是急忙停車向那個人跑去。可是沒等他跑到跟前,年輕人已經跳下了河。這時,他勇敢地跳下河,將年輕人救了上來。原來這個年輕人十分富有,隻因經受不了情人背叛的打擊而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後來,年輕人決定幫助他幹事業。這樣,這位弟弟從一個積蓄微薄的送貨司機,憑著自己的誠信經營,逐漸發展起了一個有數百萬資產的運輸公司。
再苦也要笑一笑。苦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苦難麵前我們舉手求饒,打了退堂鼓。在苦難中,我們如果能昂首闊步去迎接外來的各種壓力,就能賦予自己新的生命。
沒什麼大不了的
如果一個人在46歲的時候,在一次很慘的機車意外事故被燒得不成人形,4年後又在一次墜機事故後腰中部以下全部癱瘓,會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