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每天敲敲成功的門(3 / 3)

晚飯時,小男孩又向爸爸媽媽提起了這件事。“不,”媽媽說,“光是70美元並不能解決問題。況且你也是個孩子,你沒有這個能力!”小男孩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爸爸。

“這是個可笑的想法,我的孩子……”爸爸還想說下去,小男孩哭著叫道:“你們根本就不明白!那裏的人們沒有幹淨的水喝,孩子們正在死去,他們需要這筆錢!”

小男孩每天都要向父母請求,小男孩的爸爸媽媽不得不認真地討論這件事,然後,他們告訴小男孩:“如果你真的想要,你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湊齊這一筆錢,比如,打掃房間、清理垃圾,我們會給你報酬。”

小男孩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幫助媽媽打掃客廳的衛生,最後,他從媽媽那裏得到了2美元。

祖父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後,有些心疼自己的孫子,就對孩子的爸爸說:“你們為什麼不直接給他這一筆錢呢?還得這樣來對待自己的孩子嗎?”小男孩的爸爸說:“這樣做主要是鍛煉他的勞動能力。他很快就會厭煩的。”媽媽也附和道:“一個6歲小孩的想法太可笑了,根本就有些不可思議……誰會認真對待這種胡思亂想呢?”

可一年過去了,小男孩非但沒有放棄,反而幹得更加賣力了。每當爸爸媽媽勸他放棄時,小男孩就說:“我一定要賺到足夠的錢,為非洲的孩子挖一口水井!”

小男孩每天睡覺前都要祈禱一次:讓非洲的每一個孩子都喝上潔淨的水。

附近居住的人知道了小男孩的夢想,他們被小男孩的執著感動了,紛紛幫助他。不久,小男孩的故事上了報紙和電視台,他的名字也傳遍了整個國家。

一個月後,在小男孩家的郵筒裏出現了一封陌生的來信,裏麵有一張30萬元的支票,還有一張便條:“但願我可以為你和非洲的孩子們做得更多。”

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就有上千萬元的彙款來支持小男孩的夢想。四年過去了,這個夢想竟成為有上萬人參加進來的一項事業。如今,他的夢想已基本實現,在缺水最嚴重的非洲烏幹達地區,有56%的人能夠喝上純淨的井水了。

有人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小男孩說:“這是我的夢想,我堅信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隻要你想做,你就能成功!”

在成長的路途上,首先應該給自己一個夢想。有些人不能成功就是因為他們過分地誇大了自己與成功的距離,自己給自己的前進之路設置了障礙,連一個想法都不曾擁有過,就把自己隔離在成功的大門外。隻要你敢想,就比別人離成功又近了一步。

保存兒時的夢想

夢想是放飛在藍天上自由翱翔的風箏,它的命運掌握在人的手裏。在人的手中,握住的就是夢想的根。

老教師就要退休了,他開始整理自己辦公室裏的文件。他翻出一個抽屜,被裏麵的一疊小學生作文吸引住了,作文的題目是《我的夢想》,孩子們都在作文本上寫下了自己的想法。

一個學生寫道:“我以後一定要當一艘超級輪船的船長,因為有一次在海裏遊泳時,我喝了3升海水都沒被淹死。”一個學生說:“我將來必定是法國的總統,因為我能背出29個法國城市的名字,而同班的其他同學最多隻能背出9個……”最讓老教師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一個叫戴維的學生,他說他一定要成為英國的一位內閣大臣,因為在英國還沒有一個盲人進入過內閣。

總之,孩子們都在作文中認真地描繪著自己的未來,五花八門,各種各樣的想法都有。

老教師讀著這些作文,突然有一種衝動:他想寫信給這些孩子們,看25年後的現在他們是否都實現了自己最初的夢想。

很快,他就收到了學生們的回信,他們都向老教師致謝,感謝老教師仍然保存著他們年幼時的夢想,並且他們希望得到那本作文簿,重溫兒時的夢想。這中間有商人、學者及政府官員,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人。

老教師滿足了他們的願望。但他覺得奇怪的是隻有那個叫戴維的盲學生沒有來信。

一年過去了,老教師仍然沒有收到戴維的來信。老教師想,或許那個叫戴維的人已經不在人世。畢竟25年了,25年間是什麼事都會發生的。

就在老師準備把這個本子送給一家私人收藏館時,內閣教育大臣寄來了一封信:“我是您當年的學生戴維,感謝您還為我們保存著兒時的夢想。不過我已經不需要那個本子了,因為從那時起,我的夢想就一直在我的腦子裏。我現在已經實現了那個夢想。我一直相信隻要不讓年輕時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的麵前。”

作為英國第一位盲人大臣,戴維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一個真理:假如誰能把兒時想當總統的願望保持30年,那麼他現在一定已經是總統了。

有一位名人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終生去做一件事,便可成功。夢想也是一樣,隻要你咬定青山不放鬆,堅持自己當初的夢想不放棄,不因為麵臨各種壓力而放棄,堅持到最後,你就可擁有一個精彩的人生。如何實現大目標

一米一米地前進,總比十米十米地前進要輕鬆得多。

1984年,東京國際馬拉鬆邀請賽中,原本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在眾人的意料之外奪得了世界冠軍。當記者問他是如何獲勝時,他隻說了一句話:“我是用智慧戰勝對手的。”

當時很多人都認為山田本一是在故弄玄虛,畢竟馬拉鬆是憑借體力和耐力的運動,爆發力和速度都還在其次,隻要選手的身體素質好、耐力夠,就有成為冠軍的希望。所以,智慧對馬拉鬆選手來說會有幫助,這個說法實在有些勉強。

兩年後,意大利國際馬拉鬆邀請賽在意大利的北部城市米蘭舉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參加比賽,並且再度獲得了世界冠軍。

麵對山田本一時,記者們再度問到了獲勝的關鍵。

性情木訥的山田本一原來就不善言辭,所以這次的回答還是和上次一樣:“用智慧戰勝對手。”

不過,這次記者們並沒有在報紙上挖苦他,隻是仍然對他所謂智慧的說法一頭霧水。

10年後,山田本一在他的自傳中,明白地解釋了他的“智慧”:

“每次比賽前,我都會先把比賽的路線仔細地看一遍,並且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記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座紅房子……就這樣一直記到賽程的終點。

“等到真正比賽時,我會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衝刺,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後,再用同樣的速度跑向第二個目標。

“這樣一來,不管多遠的賽程,隻要分解成幾個小目標,我就可以輕鬆地跑完全程了。“剛開始時我不明白這個道理,把目標定在40千米外的終點線,結果跑不到十幾千米便疲憊不堪,被前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如何實現已定下的目標呢?看來的確需要一點智慧,那就是分段實現大目標。當人們麵對一個巨大的目標時,往往產生的不是強大的動力,而是無比畏懼的壓力,此時目標會如一塊巨石般壓在自己心頭。

但假如學會把它分成若幹個小小的目標,再逐個實現小目標,那樣就會顯得輕鬆多了,而且會因此而產生一種強烈的成就感,激勵自己朝下一個目標前進。這是人生的智慧,也是實現理想的秘訣之一。

沒有希望的病人

人類的一切疾病都有醫治的可能,但倘若一個人的內心不再有任何希望,那麼再高明的醫生也回天乏術。

在一家醫院裏,一位病人已經病入膏肓,家人也都很痛苦。但醫生仍感覺還有一線生機,便按照平常的慣例來詢問病人:“先生,您想吃點兒什麼嗎?”病人搖了搖頭,默不作聲。“先生,那您有什麼喜好嗎?”醫生想用心理療法來給他治療。但病人還是搖了搖頭。“那您對打牌、喝酒,甚至是找女人都沒有興趣嗎?”醫生仍不死心。

這一次,病人用一種極其微弱的聲音回答道:“沒興趣。”醫生想繼續問下去,病人的家屬在一邊趕緊說:“醫生,沒有用的,他健康時都沒有什麼愛好,更別說現在這個樣子了。”

醫生聽了之後,神情一下子憂鬱起來,他歎了口氣,轉身走了出去。家屬們一看,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情,急忙趕上去追問:“醫生,是不是有不好的情況?”醫生說:“我醫治過成千上萬的病人,每次都是全力以赴,但這個病人,我想是徹底沒有希望了,因為他是一個失去了一切欲望的人。這樣的人對生活沒有任何留戀,也不會有信心活下去,所以,並不是完全單靠我們的醫治,就能好轉起來的。”

人們總愛說“好死不如賴活著”,但是為什麼“活著”比“死亡”好呢?這是因為活著代表有生命、有希望,而死亡則是靜止、結束。

隻有在心中長存一個希望,才能對得起父母饋贈給自己的生命,也才不會辜負青春韶華。

大火燒不掉的信念

成功的哲學就是屢敗屢戰,跌倒了要有再站起來的勇氣。

1914年12月,大發明家愛迪生的實驗室在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因為實驗室是鋼筋混凝土結構,按理說應該是防火的,因而愛迪生隻投保了23.8萬美金的保險,但這次火災損失,經過實際估計,卻超過200萬美金。

那個晚上,愛迪生一生的心血和成果,就在熊熊大火中化為灰燼了。

大火燒得最凶猛的時候,愛迪生24歲的兒子查裏斯在濃煙和廢墟中發瘋似的尋找著父親。最後,他終於找到了,愛迪生平靜地看著火勢,他的臉在火光搖曳中閃亮,他的白發在寒風中飄動著。

“我真為他難過,”查裏斯後來寫道,“當時,他都67歲了,已經不再年輕,可是這一切卻付諸東流了。但他看到我時竟嚷道:‘查裏斯,你母親去哪兒了?去,快去把她找來,她這輩子恐怕再也見不著這樣壯觀的場麵了。’”

第二天早上,愛迪生看著一片廢墟說道:“災難自有它的價值。瞧,我們以前所有的謬誤、過失都給大火燒個一幹二淨,感謝上帝,這下我們又可以從頭再來了。”

大火並沒有燒掉愛迪生的發明熱忱,火災才剛過去3個星期,愛迪生就開始著手推出他的第一部留聲機。信念與夢想就如我們心中的一盞指路明燈,它讓人們在灰色的歲月裏能夠相信自己、超越自己,並最終走出困境。

信念還是希望的馬達,為自己的人生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一個麵對失敗滿懷信念的人,一定能夠東山再起,就如同大發明家愛迪生一樣,能夠在一場大火之後,很快就讓世界上第一部留聲機問世。

正是信念與夢想在愛迪生的內心默默支持著他,讓他的心靈更強健,在麵對人生的暴風驟雨時能從容、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