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1 / 3)

39.尋常型銀屑病的辨證論治

尋常型銀屑病是銀屑病發病率最高的一個類型。其中辨證分型也為最多,以風熱、血熱、血燥、血瘀等證型常見。

(1)風熱型:表現為初發或發病不久,皮疹迅速發展,紅色丘疹或紅斑散發於軀幹、四肢或全身,鱗屑刮剝後有點狀出血,可有瘙癢,伴發熱、周身不適,口渴、咽幹、咽痛等症狀,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治以清熱涼血,疏風解表。方藥可選用犀角地黃湯和銀翹散加減:生地、丹皮、赤芍、黃芩、銀花、連翹、桑葉、牛蒡子、板藍根、北豆根、槐花、紫草、草河車、白蘚皮、生甘草等。

(2)血熱型:初發或複發病時,皮疹呈點滴狀或錢幣狀,發展迅速,皮疹色紅,可分布於身體某處或全身,伴瘙癢,心煩口渴,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質紅,苔薄黃或根部黃厚,脈弦滑或滑數。治以清熱涼血解毒。方藥可選用克銀1號方加味:土茯苓、北豆根、草河車、白蘚皮、忍冬藤、生地、丹皮、赤芍、生槐花、紫草、黃芩、大青葉、板藍根等。

(3)血燥型:表現為病程較長,皮疹顏色由紅變淡,鱗屑比較多,部分皮損見消退。舌質淡紅、苔少、脈沉細。治以清熱涼血、養血滋陰潤燥法為主。方藥可選用克銀2號方加味:土茯苓、北豆根、生地、元參、麥冬、當歸、丹參、草河車、白蘚皮、大青葉、麻仁等。

(4)血瘀型:臨床可見皮損肥厚,顏色暗紅,鱗屑幹燥不易脫落,舌質暗紅或有瘀斑、瘀點。脈澀。治療以活血化瘀為主,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土茯苓、北豆根、生熟地、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三棱、莪術、雞血藤、白花蛇舌草、陳皮、生甘草等。

(5)血虛型:臨床表現為病程遷延日久,皮損較薄,色淡紅或暗淡,大量幹燥鱗屑層層脫落,可有瘙癢,伴麵色無華,乏力,頭暈或少眠,舌質淡紅,苔少或淨,脈多沉細。治以養血益氣滋陰潤燥。方藥以克銀2號方、養血潤膚飲加減:生熟地、元參、丹參、當歸、天冬、麥冬、何首烏、黃芪、北豆根、草河車、白蘚皮等。

40.膿皰型銀屑病的辨證治療

臨床上此型分為兩種,一種是泛發全身者,另一種則是局限性的,隻發於掌蹠部位。中醫辨證如下:

(1)濕熱蘊毒型:臨床可見病人周身泛發密集的丘疹或成片粟粒大膿瘡,有的融合成片,破後表麵糜爛、結痂,膿皰可成批反複出現,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解毒、涼血除濕,選用克銀1號方,清熱除濕湯加減:土茯苓、北豆根、大青葉、蚤休、三棵針、生地、黃芩、茯苓、澤瀉、車前子、六一散等。

(2)濕盛型:臨床表現為雙手掌及足蹠部起粟米大膿皰,皰壁堅實,不易破潰,幹固後脫屑,又有新的膿皰出現,伴有大便不爽,舌紅苔膩,脈濡數。治宜健脾除濕為主,方以健脾除濕湯加味:土茯苓、北豆根、蒼術、白術、陳皮、茯苓、豬苓、厚樸、澤瀉、六一散等。

41.關節型銀屑病的辨證治療

此型多先有銀屑病皮損,後出現類似關節炎症狀,皮損與關節症狀多同時加重或減輕。

(1)風濕癢阻型:臨床上除了有典型的尋常型或膿瘡型銀屑病皮損外,伴有小關節,特別是指(趾)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舌質紅、苔膩,脈滑數。治宜清熱解毒,搜風通絡,方用克銀1號方,獨活寄生湯加減,土茯苓、北豆根、白蘚皮、草河車、獨活、秦艽、雞血藤、海風藤、防己、全蠍、蟬衣等。

(2)肝腎陰虛型:可見病程日久,皮損色淡,鱗屑不多,關節活動受限,重則變形,伴有麵色無華,周身乏力,腰脊酸軟無力,舌質淡、少苔,脈沉細。治宜補益肝腎為主。方選用克銀1號方,六味地黃丸,虎潛丸化裁:土茯苓、北豆根、熟地、山萸肉、山藥、枸杞子、女貞子、虎骨(用代用品)、鎖陽、龜版、黃柏、丹皮、伸筋草、雞血藤等。

42.紅皮症型銀屑病的辨證治療

此為銀屑病中最重的一個類型。多見於成年人,常見有熱毒壅盛,毒熱傷營2個證型。

(1)熱毒壅盛型:臨床上可見病人皮損處彌漫潮紅,迅速發展,泛及全身,觸之灼熱,層層大量脫屑,重者手足呈手套或襪套樣脫屑,伴有高燒。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質絳紅,脈滑數。治以清熱解毒,涼血。方用清瘟敗毒飲加減:水牛角、生地、知母、生石膏、丹皮、赤芍、生槐花、紫草、連翹、黃芩、梔子、元參、生大黃等。

(2)毒熱傷營型:證見病程日久,皮損多為暗紅色,鱗屑細碎疊起,口幹舌燥,舌質紅、苔黃,脈弦。治以清熱涼營,滋陰潤燥。方選用清營湯,養血潤膚飲加減:生熟地、元參、麥冬、石斛、沙參、當歸、白芍、知母、白蘚皮等。

43.銀屑病的外用藥

各種外用藥都有共同的優點,直接作用於皮損局部,因而見效快,且價格便宜,使用方便,副作用相對小。

(1)玉黃膏:(《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藥物組成:當歸30克、白芷9克、薑黃90克,甘草30克、輕粉6克、冰片6克、蜂白蠟90~125克。

製法:先將前4種藥浸泡麻油內3天,然後爐火上熬至枯黃,離火去渣,加入輕粉、冰片(預先研末),最後加蜂白蠟熔化(夏加125克,冬加90克),調攪後冷卻成膏。

功用:潤肌止癢。

主治:銀屑病進行期皮損。

用法:用玉黃膏30克加入黃柏末9克,調和成膏,外搽,每日1~2次。

(2)紅粉膏:(《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藥物組成:紅粉(研末)6克、玉黃膏30克。

製法:調和成膏。

功用:潤肌止癢。

主治:銀屑病靜止期。

(3)紅油膏:(《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藥物組成:紅信250克,棉子油2500毫升,黃蠟250~500克。

製法:先將紅信搗成細粒,與棉子油放入大銅鍋內,置煤球爐或炭火上,熬至紅信呈枯黃色,離火待冷。除去藥渣,再加溫放入黃蠟(冬用250克,夏用500克)熔化,離火,調至冷成膏。注意事項:製藥時在廣場露天操作,因紅信有毒,熬時有毒氣,應遠離。並注意油溫度過高時,易燃,嚴防著火。

功用:潤膚止癢。

主治:銀屑病靜止期。

用法:薄薄塗上一層,使用時先試塗一小片,觀察有無過敏反應,如有反應即停用,大麵積銀屑病勿用。

(4)普連軟膏:(《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藥物組成:黃柏麵30克,黃芩麵30克,凡士林240克。

功用:清熱除濕,消腫止疼。

主治:牛皮癬紅皮症。

用法:直接塗於皮損上。或用軟膏攤在紗布上,敷於患處。

(5)京紅粉軟膏:(《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藥物組成:京紅粉45克,利馬錐15克,凡士林240克。

功用:殺蟲止癢,軟堅脫皮,化腐生肌。

主治:牛皮癬靜止期(血燥型白疕)。

用法:外敷患處。對汞過敏者禁用。

(6)黑紅軟膏:(《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藥物組成:黑豆油6克,京紅粉6克,利馬錐6克,羊毛脂42克,凡士林240克。

功用:軟堅殺蟲,潤膚脫厚皮,收斂止癢。

主治:牛皮癬(白疕)肥厚皮損。

用法:外用薄敷。牛皮癬進行期和對汞過敏者禁用。遇含汞劑不宜大麵積使用,全身性用藥時應分區交替外用,或間日外用。

(7)清涼膏:(《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Tip:收藏+分享銀屑病(名醫門診叢書),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