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3章 1馮友蘭談人生境界.(1 / 1)

第十四章 仰悟名家風範,涵養一己之心

自古以來,才華橫絕者多心蘊天地,方能書寫世間萬千姿態,描繪人間至真至美至情至境。人蘊氣骨,心靈方能涵納世間萬物,終成人中龍鳳,決然塵上,超脫於俗世的紛紛擾擾之中,紅塵牽絆不住你悠然自得的腳步。仰悟名家風範,涵養一己之心,雖不成龍鳳,卻心溢歡喜。

第十四章1馮友蘭談人生境界

馮友蘭先生是著名的哲學家,特別在中國哲學,人生哲學上有非常深的造詣,他所著的《中國哲學史》是學習中國哲學的必讀之書。

在《新原人》一書中,他極富創造性地提出了完整係統的人生境界說。馮先生認為人生境界,是人對生活的體悟和思辨。他認為,人對事物,包括人生,有一種了解,事物便對他有一種意義。了解有深淺,則意義有大小。了解得越深刻、越透徹,意義也就越大越豐富。人對宇宙人生的覺解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對於人的意義亦有不同。馮友蘭先生按覺解程度及意義的不同,將人生境界分為四個層次,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是一種層次最低的人生境界,處於自然境界中的人其特點是“順才或順習底”,這種人對宇宙人生之理沒有覺解,表現為不識不知。人生對這種境界中的人是一片混沌,這樣的人雖然也有自己的人生,但人生對他並不具有意義。馮先生還指出,自然境界中的人,即使其行為是合乎道德的,也不能說這是道德行為,因為真正的道德行為是自覺地服從理性命令。

人生的第二境界為功利境界。功利境界中的人以求利為目的。凡物的行為,都是為他自己的利益,但都是出於本能的衝動,不是生於心靈的計劃。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對於“自己”及“利”,有清楚的覺解。也就是說,此境界中的人,其行為與動物並無區別,都是為一己之私利,隻是行為時,對其行為有所覺解。馮友蘭先生指出:“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為可以不是不道德底,可以是合乎道德底,但不能是道德底。”“其行為可以不是不道德底,但亦可是不道德底。”其以不道德的行為,達到其利己的目的,以成其利的成就者,謂之奸雄;其以不是不道德的行為,以達到其利己的目的,以成其利己的成就者,謂之英雄。

人生的第三種境界為道德境界,這是一種較高的人生境界。在此種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行義底”。在此種境界中底人,對於人之性已有覺解。他了解人之性是涵蘊有社會的,也就是說,道德境界中的人,相信社會是一個“全”,個人隻是這“全”的一部分。因此,也隻有在“全”中才能獲得人性的完美實現。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為都是以占有為目的;在道德境界中,人的行為都是以貢獻為目的的。人的行為目的是“與”。在功利境界中,人即在“與”,其目的亦在“取”;在道德境界中,人即在“取”,其目的亦在“與”。總之,兩者的區別在於為公,還是為私。

天地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馮友蘭認為這就是“知天”,在這種境界中的所作所為就是事天的行為,於事物中見此等意義者,有一種樂。天地境界就是“同天境界”或“天人合一境界”。在他看來,人的覺解,如超越道德境界,自同於“大全”,即人不僅覺解其是大全的一部分,而且能自同於大全,與之沒有區別,這時他就進入了天地境界。天地境界中的人,不以利害介意,但這不是說他無欲。天地境界中的人並不排斥道德境界。它是一種超道德的境界。他的生活就是一般人的生活,他所做的事也就是一般人所做的事,不過這些日常的生活,這些一般的事,對於他有不同的意義。這些不同的意義,構成他的精神境界——“天地境界”。

馮友蘭先生的人生境界論,以心、性為其立論的依據。認定不同的人生境界,表明人對人生覺解的層次不同,也表明人性完善的程度不同。馮友蘭先生的人生境界的理論以及闡釋,給我們的人生修養有很大的啟示。人生的境界與修養息息相關,人隻有修養達到一定的程度,才會有相應的境界。當然,人們都會想著讓自己在一個更高的境界,也非常羨慕那些境界高的人,但是往往忽視了自己的修養,沒有看到修養才是通往更高境界的唯一的途徑。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浮躁的社會裏,人們對於人生境界的追求從未放棄。但是往往發現自己不能靜下心來,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的修養,這無異於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