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人心是一門學問,是博大精深的生存學問;是一門藝術,是沒有符號載體的做人藝術。會看人者能點石成金,能在危難之際力挽狂瀾;不會看人者,即使有天時、地利,最後也難以逃脫失敗的結局。
現代社會瞬息萬變,其中變化最快、最難琢磨、最難看透的當屬人心。我們不如練就“一眼看透”人心的技巧,隻要很好地掌握了這種技巧,就意味著你可以在瞬息之間,看透周圍的人和事,洞察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可以讓你以不變應萬變,從而使你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左右逢源,盡情揮灑。有了這種本領,就可以具備及時認清他人的優勢,辨人於彈指之間,察其心而用其人;觀人於咫尺之內,識其言而審其本,讓你瀟灑地輾轉於生活的競技場中,把自己的人生牢牢地控製在自己手中。
以眼識人——透過“眼神”辨人心
眼睛是上帝賜給人類的禮物。從一個人的眼睛中,可以讀懂一個人的大概。一個人所思所想,很多時候會通過他的眼神表現出來,通過觀察一個人豐富的眼睛語言,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對他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和認識。
經驗告訴我們,人的內心隱秘,心中的衝突,總是會不自覺地通過變化的眼神流露出來,這方麵你要多留點“心眼”。泰戈爾說得好:“任何人一旦學會了眼睛的語言,表情的變化將是無窮無盡的”。
在人的一生中,眼睛所表達出來的“語言”是最豐富多彩的了。更多的時候,人的眼睛和舌頭所說的話一樣,能從眼睛了解事物的大致麵目來。眼睛是人類五官中最敏銳的器官,它的感覺領域幾乎涵蓋了所有感覺的70%以上,其他感覺與之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以飲食為例,人們吃食物時絕不僅靠味覺,同時會注意食物的色、香以及裝食物的器皿等。
如果在陰暗的房間裏用餐,即使明知吃的是佳肴,也會產生不安的感覺,無心品嚐或胃口大減。相反,如果在一流飯店或餐廳用餐,用精致的器皿裝食物,並重視燈光的調配,定會增加用餐者的胃口,吃得津津有味。這是視覺影響了人們的食欲。有時,眼睛也會說話,一個人的內心活動,經常會反映到他的眼睛裏,心之所想,透過眼睛就能表達出個大概,這是每個人都隱瞞不了的事實。
孟子在《離婁上篇》中有一段用眼睛判斷人心善惡的論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蠔焉。”
眼神的狀況,對於認識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眼神清的人,通常表示此人清純、澄明、無雜念、端正、開明。眼神濁的人,往往昭示此人昏沉、駁雜、粗魯、庸俗和鄙陋。
在希臘神話中有這樣的故事:有三個姐妹,外人隻要一接觸其中的一位名叫梅德莎的眼光,便立刻化為石頭。這個神話故事寓在說明眼神的威力。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假如你忽略了別人的眼睛,就無法窺探對方內心世界的微妙變化。一般情況下,人們很難徹底隱瞞內心的想法,即使有人擺出一副麵無表情的臉孔,但刻意的做作並不能維持長久。老年人常說:“聽別人講話,或對別人講話,要注意對方的眼睛。”有的人交談時不看對方的眼睛,多數情況下是膽小、沒有信心、怕難為情、畏縮。情侶初次相會,常常會這樣。
一直觀察對方的眼睛,會感覺視覺的疲勞。這裏所說的“看眼睛”,並非真的凝視,而是觀察對方視線的活動。通過了解一個人的視線活動狀況,就能大致完成與他人之間的圓滿交往和心靈溝通。
一個人視線可以通過不同的角度來了解。
1.對方是否在看著自己,這是一個關鍵。
2.對方的視線如何活動,或者是視線剛接觸立刻就挪開,他的心理狀態是有所不同。
3.視線的方向,即對方是正視還是斜視觀察自己。
4.視線的集中程度,即是否是專心致誌地看自己。
5.視線的位置,通過對方視線的方位移動,來考察他的內心動向。
觀察一個人的“眼神”,是辨別一個人好壞的途徑之一。“眼神”正,其人大致正直,“眼神”邪,其人大致奸邪。平常所說的“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不分品質好壞而人所共有的精神狀態。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通過眼神識別人物的高手。
曹操派刺客去見劉備,刺客見到劉備之後,並沒有立即下手,而是與劉備討論削弱曹操的策略,他的分析極合劉備的心意。
不久之後,諸葛亮進來,刺客很心虛,便托辭上廁所。
劉備對諸葛亮說:“剛才得到一位奇士,可以幫助我們攻打曹操。”
諸葛亮卻慢慢地歎道:“此人見我一到,神情畏懼,視線低而時時露憮逆之意,奸邪之形完全泄漏出來,他一定是個刺客。”
於是,劉備連忙派人追出去,刺客已經跳牆逃跑了。在瞬息之間,透過眼神的變化,看出一個人的目的和動機,固然需要先天的智慧,但更多的是靠後天的努力,因為這種智慧是在環境中磨煉和培養出來的。諸葛亮能夠看透此人,主要是從他的眼神閃爍不定中發現破綻的。而生活中,常有那些儀表不俗,舉止軒昂之輩,想一眼識破他的行徑,可能就比較困難了,王莽就是這種類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