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多一個心眼,多一次機遇(3)(1 / 3)

對於達仁道夫說的到底做什麼事情才既有意思又重要?我覺得這是很寬泛的,就我們現在探討的人生轉型的機會,其實就是既有意思也是很重要的事。那麼,如何把機會變得既利己又利他?這就是機會運作的方法問題了。

利己利他說到底就是機會分享,分享的最佳通道是合作,合作要以什麼為基礎?信任!

那麼話題就引出來了:就機會分享而言,信任是人性化的下賭!

是的,不下這種賭你又怎樣?你肯定被孤立!因為被孤立,你的機會成功率就會大受影響,甚至會失去大好的機會。

中國古哲人也曾有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感慨。三國時期的曹操雖是一個多疑的軍事家,他甚至把多疑都帶到夢裏,醒來時就隨夢濫殺無辜。

比曹操更多疑的是呂布。當時曹操手下有個人才叫陳宮。他因屢見曹操隨意殺害名士,而對曹操產生了不滿情緒,遂從曹操那裏轉投呂布。呂布意外得才,大喜過望,欲與陳宮同心同德,而呂布妻子卻說:“昔曹氏待公台如赤子”,呂布是一個反複無常的不義之徒,又“無謀而多猜忌”,致使陳宮始終沒有得到重用,陳宮無奈,也隻有老老實實地當高級“混混”了。再看《水滸傳》中的宋江,正是采取用人不疑的治軍之道,才使得梁山泊一百零八將對他忠心耿耿,可見,信任別人,對於一個人一生的發展,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為什麼舉這幾個例子?意在提醒各位,當你手擁機會時,想想別人,想想你可以合作的人,既然有意與人合作,就要賜以應有的信任。信任別人不但能使別人無怨無悔地為你分憂,而且因此也能使自己得到別人的敬重和信任。

如果不信任別人,就沒有一顆坦蕩待人的心,內心就會有沉渣積澱,你就分不清身邊與你合作的人究竟誰是敵人誰是朋友。於是,你就不得不時時提防那些欲與你為敵的人整天在琢磨你什麼。

當然了,當今社會,要求人們完全利己利他這不太可能。然而,作為你物色可以與你分享機會的人選時,你就應該先問問這個人值不值得信任,你認為值得信任,就不要猶豫不決。

從某種意義上講,有時候信任也是一種冒險。是人性化冒險。誠如區化吉先生在《人生憂患》中所說:“對別人信任需要有孤注一擲的精神——賭注是愛,是時間,是金錢,有時候甚至是生命。這種賭博並不一定常贏。但是,肯定比不肯相信別人的人差錯少。”

當然,即使信任對方了,也不要放棄所有的防禦,那樣就很容易失去自己。有道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也就是說既要有所防備地信任別人,又要讓別人感覺到受你的信任是一種榮幸,這就是成功者所應具備的理性心理素質。

多個欲擒故縱的心眼

欲擒故縱原取於《三十六計》中之第十六計。原文是:“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追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誌,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意思是,敵人被威逼到無路可走,他就會反撲;讓敵人逃跑則可消減其氣勢。追擊敵人時緊緊跟隨而不逼迫,以消耗敵人的體力,瓦解他的鬥誌,待敵人潰不成軍時再捕捉他,可以不費吹灰之力。這就是需,有孚,光的道理。後來,欲擒故縱被廣泛運用於人際關係中機會的把握,即要想使自己處於主動地位,必須多用心計,巧妙處理得與失、大與小、裏與外、出與入、先與後等辯證關係,然後有智謀、有步驟地進行舍棄,就像俗話所說:“舍出孩子套住狼。”

再看在和平年代裏,雖然我們看不到戰場上的彌漫硝煙,但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也不管你厭惡不厭惡,事實上人算人、鬥心眼的商場競爭就是無處不在,你不願意也好,你厭惡也罷,隻要你對鬥心眼者不留點心眼,沒準兒什麼時候就落人人家的套子裏去。

舉兩個一古一今的例子。

武則天執政時,曾賞給太平公主細玩寶物兩食盒,價值百鎰黃金。太平公主收下後藏在了府庫中,卻被人全部偷走。武則天大怒,命令洛州令限期查出盜賊。這樣,命令被層層下達,落到了巡捕頭上。

巡捕們很害怕,但又商量不出什麼好辦法。他們在路上遇到了湖州別駕蘇無名。他們久聞蘇無名才智過人,就把他請去覲見武則天。

武則天問道:“你有什麼辦法抓到賊人?”蘇無名說:“若讓我抓盜賊,那就不要限定日期,不要再追究州府縣令們的責任,把縣裏的捕盜和吏卒都歸我指揮,我能給您追回寶物,請您靜候佳音。”

蘇無名立下了軍令狀,吏卒們都為他捏了一把汗,但他卻不慌不忙,反而叫他們先等一個月左右。到了清明節那一天,蘇無名才把吏卒們全部召來,給他們布置任務,讓他們5個人或10個人為一夥,在東門、北門等候。如果發現有十幾個穿著葬服的胡人,出城到北邙山掃墓,就跟隨在他們後邊,隨時來報告。

吏卒們在東門、北門等候,果然遇到了蘇無名所說的那種情況。隻見那十幾個穿著葬服的胡人,來到一座新墳前祭奠,他們象征性地哭了幾聲,眼裏竟然連一滴淚水都沒有。撤下祭品後,他們沿著墳墓巡視了一圈後,就不禁相視而笑。蘇無名一看情況果如所料,就高興地說道:“找到盜賊了。”隨即派吏卒把那些胡人全抓起來,掘開墳墓,劈開棺材一看,果然發現了晶瑩奪目的稀世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