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流固然重要,但開源更重要,隻懂得節流,隻會攢錢的人是富不過會開源,懂賺錢的人。
中國人是習慣於勤儉持家的,也一直把攢錢同賺錢聯係起來,即既要開源又要節流,這是中國人的傳統,也是中國人的美德。但是從根本上看,開源相對於節流更為重要,因為會攢錢的人永遠富不過會賺錢的人。
《聖經·馬太福音》中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天國的主一天叫了他的仆人來,把他的一部分家產分發給仆人。主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分發了銀子,一個人給了五千,一個人給了二千,一個人給了一千,然後這三個仆人就各自到國外去了。那領五千的人隨即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那個領二千的也照樣賺了二千;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
過了許久,那些仆人的主人來了,開始和他們算賬。那領五千銀子的人又帶回來另外五千,說:“主啊,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主人說:“好,你這善良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去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那領二千銀子的人也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二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二千。”主人說:“好,你這善良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去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那領一千銀子的人來說:“主啊,我知道你是有仁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於是我就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裏。請看,你的銀子一分不多一分不少的還在這裏。”主人回答說:“你這仆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也可以連本帶利的收回。”主人最後把這無用的仆人放在外麵的黑暗裏,沒有讓他享受主人的快樂。
這個故事生動而神聖的說明了人應該怎麼樣對待財富的問題:我們若要對得起自己的使命和擁有的財富,那麼我們就應該使財富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