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6章 “看房參謀”的事業天空(1 / 2)

區區500元的命運轉機,建築小工變成赫赫有名“看房參謀”,隨之而來的不光是生活的改善,還有事業的起飛。

每個人的人生都像一個金字塔,隻有往上攀登,才可能享受最大的自由和空間。一部分人庸庸碌碌,終其一生都在老地方徘徊,另一部分人按部就班、辛辛苦苦地在從E層爬到C層,隻有少數人,能很迅速地攀到A層,躋身成功者之列,享受頂峰風光,楊小華就是這其中的一個。

楊小華出生於湖南衡陽縣界牌鎮,1996年,父親退休,隻有初中文化的他頂替補員到縣裏某建築工程公司,做了個小小的泥工。難道一輩子攪灰拌泥?楊小華不樂意,偷偷報名參加了衡陽市電大的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的學習,想拿到施工員資格證書,做名衣領幹淨的技術人員。後來公司發生財務危機,連續八個月拖欠工資,楊小華不僅無力支付學費,到1999年春節,甚至連一掛喜慶的鞭炮都買不起。過完那個緊巴的新年,楊小華恨恨地想:幹脆南下廣東打工,掙得多點兒!正月初八,楊小華就來到了東莞某施工隊,在東城區一個大樓盤做泥工。

1999年8月的一天中午,楊小華正在工地保安室休息,看見一對年輕的夫婦走過來,想請一位師傅修補一下房屋。那男人笑嘻嘻地遞給楊小華一根煙:“我姓王,買的房子就在這個小區內,事也不多,一個小時就能搞掂。”楊小華看他們挺誠懇的,就帶了幾件簡單的工具,跟著他們來到一套住宅內。原來這是一套簡單裝修的新房。王先生說:“其實不是修補。上午我們看中了這套住房,戶型、朝向沒得說,可心裏就是不踏實,對房子建築質量不太放心。您是基建隊的師傅,我們想請您作個參謀。”陪人看房子,這對有著泥工實踐的楊小華來說,簡直小菜一碟。

楊小華一邊在房子裏轉悠,一邊頭頭是道地說開了:重點要檢查門窗、地板、頂棚、廚廁。一聽一看:聽門窗開關時有無異響;坐廁下水是否順暢,衝廁水箱有無漏水聲;看地板、牆壁和頂棚是否有水漬,有無明顯的傾斜、彎曲、起浪、隆起或凹陷的地方……這對購房的夫婦聽得心服口服。

楊小華仔細地“聽”“看”之後,又用水平尺和吊線檢驗牆體的平整度和地板的坡度,檢查了差不多一個小時,楊小華肯定地點點頭:“房子沒什麼問題,你們放心住吧。”先生喜笑顏開:“這一下塌實了。您是專業人士埃”說完,他從兜裏抽出錢包,數了五張老人頭,送到楊小華跟前:“給!看房的谘詢費!”500元?自己在工地忙活一個月,也就掙這麼多!楊小華不敢去接,連連擺手。王先生笑了:“這是你該得的!買套房子幾十萬,如果有質量問題,500元錢可解決不了埃”陪人看房也能生財,大大出乎楊小華的意料!一次偶然機會,成為改變楊小華命運的起點。

日子還是照常過,天上不會老掉餡餅。但楊小華沒有料到的是,一個星期後,王先生又來了,陪他的同事來看房,照樣請楊小華擔當看房參謀。看完房後,王先生勸楊小華:“你不如離開工程隊,買部手機,專門從事看房工作!”

王先生說:“你不缺技術,不缺機會,就是缺少這種野心。所有買房子的都想請個內行當參謀,花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買套住房,還會在乎這點兒看房費?500元買個質量保證,買個踏實。”是啊,自己為什麼如此膽小呢?放手一搏,說不定明天就是豔陽天!

1999年國慶黃金周期間,正是樓市最火爆的時候,楊小華點點積蓄,狠狠心,花500元買了一部二手手機,再花200元印製了20盒名片,又向工程隊請了一周的假,開始探點兒。報紙廣告說哪家樓盤開盤了,交樓了,不管多遠,他一大早就出發,踩著一輛自行車穿梭於各大樓盤的售樓處,一天顧不上吃顧不上喝,守在新樓盤外圍,給客戶推銷看房服務,派發名片。

這些天和購房者聊天,楊小華發現購房人有嚴重的盲從心理。他們往往無法獲得購房決策所必需的完整信息,而盲從於開發商的宣傳,盲從於鄰居、親友。商品房從規劃征地到銷售成功,涉及100多個質量驗收標準和300多個法律法規,作為購房人根本就不可能完全了解,僅僅是作“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一錘子買賣,吃虧的還是購房者。留意各類媒體,楊小華還發現在全國各地消費者投訴中,商品房投訴量名列前幾位,居高不下,都是因為建築行業太專業,而地產市場還不規範等等……這裏就存在商機,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一個星期過去,楊小華的名片派出了近千張,可是沒有接到一單業務。腰酸背疼地躺在床上,楊小華自己安慰自己:肯定有市場的!隻要堅持下去!為了讓購房人更信任自己,楊小華開始係統地學習。白天他還是在工地上挑磚擔瓦,晚上就去電大認真上夜課。近半年時間的學習,2000年9月,楊小華順利拿下了工民建築專業畢業證書,同時,半工半讀的楊小華深得基建隊老板的賞識,被委以重任,成為項目負責人,工作也日益繁重。不,當然不能為此放棄那塊巨大的蛋糕,一定要將看房進行到底!隻有做沒人做過的事,才會大有“錢”途。楊小華幹脆辭去工程隊項目負責人的職務,在其他建築工人不解和惋惜的目光中,做了一位全職的看房參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