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決定去印度後,做了整整一年多功課,一直到次年秋天才成行!聽上去很恐怖吧,其實是自己緊張過度,以至於剛到印度時得了“被害妄想症”——每一個和我講話的人都令我想起讀到過的各類不愉快案例,後來發現完全沒必要。當然,被稱為“背包客終極之旅”的這個國家,自然也絕不是徒有虛名。在此以我獨自五次印度行的經驗,為大家提供一些小建議,希望人人都以樂觀勇敢的心態走在路上,並且擁有一個安全愉快的印度之旅。
出門前的準備
簽證:一個簽證,真是把我們中國旅行者折磨得夠嗆,好在印度旅遊簽證相對歐美國家的來講比較容易申請成功。北京、上海和廣州,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Kathmandu),泰國首都曼穀(Bangkok),斯裏蘭卡首都科倫坡(Colombo),以上是我所知道的接受中國護照持有者申請旅遊簽證的印度使領館所在地。除了斯裏蘭卡沒有試過,其餘的我都有過成功申請的經曆。手續簡便,隻需提交簡單的資料和簽證費即可。科倫坡據說有很多中國朋友成功申請到印度簽證,但我沒有驗證過。具體內容可以參照各印度使領館網頁,信息非常全麵(加德滿都印度使館規定同一個人隻可以申請一次,但很多旅行者都有過申請兩次的經曆,不過第三次是肯定不予受理的了)。
語言:印度近代史就是一部英國殖民史,印度人都以能說流利英語為榮。加之當地旅遊開放很早,所以可以說,隻要能夠應付日常英語,去印度旅行就絕對沒有問題,因為幾乎人人都會說英語。如果前往特別偏僻的地方,隻需要記住旅行書附錄裏的常用語言指南即可。(我總是號稱自己會印地語,其實加上罵人的也不超過30句,足夠用了。)很多中國旅行者擔心英語不好在外寸步難行,其實中學學到的那些基本句型就足以應付旅行需要了(比如點菜、住宿、求救、交通等),很多韓國人和日本人英語極差仍然走遍世界,我們為什麼就不可以?
住宿:印度的中檔賓館條件和國內三星級賓館差不多,價格倒是和歐美三星有一比,換言之就是性價比很低,所以背包客大多會選擇專門麵向外國遊客的旅館。如果人民幣70元以下,隻要有桶裝熱水和一個吊扇就滿足吧!不過再加一點錢就會有淋浴,再加一點就會有空調了。當然,也要看具體城市和季節,有的旅遊城市選擇餘地就比較大,價格也公道些,印度旅館價格在淡季旺季差別很大。旅行書上推薦的一般都不錯,但如果是旺季經常會遇到滿員的情況。所以最好提前電話或者郵件預訂(哪怕提前一天也是好的),大部分的旅館和酒店都是中午12點退房,南印度有些地方是24小時退房製(計算好入住時間和退房時間有時候方便又劃算)。
季節選擇:3月下旬到8月底是熱季和雨季,非常不適合旅行。11月到2月中句是黃金季節,自然也遊人眾多,機票住宿都最好提前妥善安排。9月、10月和3月,如果不是很怕熱的人完全可以嚐試。遊客不是那麼多,天氣也可以接受,我通常都選擇這段時間。衣服選擇夏裝即可,但如果要去最北部的幾個省份(包括1月的德裏都是很寒冷的),一件衝鋒衣或者厚外套必不可少(當然臨時在當地買也可以)。
疾病與藥品:印象中南亞國家好像是傳染病流行的地方。其實在旱季的10月至次年3月完全不必有這樣的擔心,如果不是雨季,一般來講不需要接種疫苗。止瀉藥和防中暑的藥必備。飲食不適應加之天氣炎熱容易造成上火,所以帶點兒金銀花或者涼茶泡水喝也很必要。其他參照個人情況決定即可。藥品都比較輕,我反正是帶得很全,而且幾乎都是中成藥。有時遇到生病的別國旅伴還能展示一下中華傳統醫學的威力!
印度境內公立醫院很多,病人也很多。問診免費,但藥費要自己掏腰包。私人診所和醫院也不少,雖然價格比公立高了許多,但環境明顯好一大截。我曾經在齋浦爾(Jaipur)的一家私人診所看病,感覺很不錯。
到了印度以後的注意事項
通訊:在印度打電話回國很方便,在任何一個城市街道上標注有“ISD”字樣的地方都可以撥打國際電話,打到中國12盧比一分鍾(人民幣1.7元左右),記得要看看他們有沒有計費的機器。也可以開通手機國際漫遊,和國內的家人朋友短信聯係。如果在印度呆得久,可以買一張當地手機卡。印度移動通訊競爭激烈,所以資費比較合理。用印度號碼發短信回國大約是5盧比(人民幣7角多),打回國也是12盧比一分鍾,不同服務商資費會有不同。我用的Vodafone略貴些,BSNL和Airte1好像略便宜。充值很方便,到處都是充手機費的小攤和小店。網吧也很容易找到,但機器大多老舊且沒有中文輸入法。如果自己帶了筆記本電腦,不少網吧和網咖或者旅館可以提供網線及WIFI,所以用skype也很方便。
換彙和消費:印度貨幣是印度盧比,1元人民幣約等於8刀盧比(2012年9月)。印度的各大機場和銀行都可以用美元和歐元換盧比,彙率比較好(國際機場的彙率是最好的)。私人兌換點或者旅館前台也都可以兌換,彙率稍差些。接受旅行支票和國際信用卡的地方也非常多,總之完全不用擔心這方麵的問題,隻要把現金和卡片放在安全的地方就好了。如果不擔心彙率損失,國內的雙幣借記卡在當地有維薩或者萬事達標誌的ATM上也可以直接取出盧比。縮寫是SBI的即度國家銀行比較值得信賴。
飲食:如果長了一個隻能吃中國菜的中國胃,那我勸您還是別去印度了。我媽去印度時就是靠著幾包帶過去的榨菜才堅持了一周。其實在我看來,印度菜味道其實挺不錯的,不論是素食還是葷菜,很多真是美味得令人難忘(尤其是穆斯林風味兒的肉類食品)。一般的小餐館和路邊攤雖然看上去不怎麼幹淨,但我也從未在這些地方吃壞過肚子。當然,如果腸胃不好的人還是要小心(不是據說在印度一周都不腹瀉的上輩子一定是印度人嘛)。也不是說在印度就隻能吃印度菜,在稍微大一些的城市或者旅遊城市,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之類的也有,比較好的餐廳裏也有西餐和盜版中國菜。
關於飲用水,大家眾說紛紜。比較統一的口徑是“那種餐廳免費提供的水一定不要喝,隻喝瓶裝水。”——這個最好遵守。有的台灣旅行者甚至連刷牙和洗水果都要用瓶裝水,這個我認為完全沒必要。印度的瓶裝水比我們便宜,一般1升裝的10-15盧比。我也喝過很多次餐廳的水——當然是比較好的餐廳——也沒出過什麼問題。街上的現榨果計是補充水分和能量的良品,他們會問你要不要糖、冰和被稱為Masala的混合香料。我一般選擇都不要,因為糖太甜了,冰塊一般是生水凍的,Masala放在果汁裏味道很奇怪,有一次喝得我涕淚橫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