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大豪,修築的堡牆居然比縣城還高,董家本是中產之家,在董文生考中進士之前,並不富裕,後來雖然漸漸發跡,但是家底並不厚實。
修築這樣一座堡牆就需要白銀二千兩,再加上購置武備,恩養家丁,幾乎花費了三千兩白銀。
三千兩白銀在江南也許不算巨富,但是在貧困萬分的陝北,幾乎算是一筆巨大的開銷了,整個延長縣,一年下來的農稅也就六百八十餘兩白銀,董家族長董述貪財吝嗇,自然不肯將全部身家都用來修築堡牆。
更何況陝北地方窮困,人煙稀少,物產不豐,在這裏修築城牆花費也更大,況且現在雖然饑民遍地,但是還沒有形成大規模的民軍,一般饑民,董家的城牆已能抵禦。
天啟四年以後,陝北連年大旱,幾乎顆粒無收,越來越多的饑民成為盜匪,天啟七年二月十五,知縣張耀彩坐堂比粱,白水縣饑民王二,以墨汁塗麵,率領饑民殺進澄城縣,斬殺知縣張耀彩,陝北各地饑民紛紛效仿,拉開了農民軍起義的大旗,陝北治安開始大亂。⑴
董家堡是延長縣最大的富戶,自然被饑民多次騷擾,奈何董家堡易守難攻,董家家丁眾多,不下百人,手中皆有利器,更有火銃二十杆,虎蹲炮四門,饑民聚眾攻打過幾次,都沒有得逞,反而死傷眾多。
由於世道不太平,董家堡也有所防備,每到夜間,堡牆之上每隔三十丈就掛起火把,每一麵堡牆,都有家丁輪值放哨。
在距離董家堡百丈之外,下山虎揮了揮手,其手下的兄弟紛紛停下,小心的趴下,而帶路的饑民,卻亂哄哄的不知所措,幸好沒有高聲喊叫,驚動了董家堡內的壯丁。
這裏距離董家堡堡牆還有百丈,大約三百米遠,加上刮著秋風,如果不大聲喊叫,堡牆之上根本什麼也聽不見,況且現在正是寅時二刻,正是家丁最瞌睡的時候,堡牆上的家丁幾乎全在打盹,更不可能發現端倪。
下山虎繞著堡牆四周仔細轉了一圈,開口對幾位親隨說道:“董家堡地勢險要,南部建在六丈多高的峭壁之上,根本爬不上去,北部雖然較低,堡牆也不算很高,但是地方狹窄,利於守備,防禦肯定非常森嚴。”
“如今隻能慢慢潛伏過去,爬上堡牆,打開城門,大家才有勝算,但是堡牆上有火銃,更有虎蹲炮,如果一被發現,隻怕是萬分危險,大家夥誰敢上前偷城?”
注釋⑴:“先是天啟丁卯,陝西大旱。澄城知縣張耀采催科甚酷,民不堪其毒。有王二者,陰糾數百人聚集山上,皆以墨塗麵。王二高喝曰:‘誰敢殺張知縣?’眾齊聲應曰:‘我敢殺!’如是者三,遂闖入城。守門者不敢禦,直入縣殺耀采。眾遂團聚山中。”
上麵一段話出自《烈皇小識》,從王二殺官造反之後,府穀王嘉胤率領不沾泥,楊六很快響應,被洪承疇擊敗後,逃入山間,不久安塞人高迎祥在崇禎元年率眾起義,帶領一支隊伍同王嘉胤會合。
清澗縣人王左掛(原名王子順)也招集“騎賊萬人反於宜川之龍耳咀。”
漢南人王大梁起義後,有部眾四百人,自稱大梁王。崇禎元年十月,他糾集成縣、兩當二地的農民三千多人,攻克陝西略陽,逼近漢中府。
清澗縣書生名趙勝.又名趙四兒,借住在本縣石油寺裏日夜攻書。有人訛傳他夜間點燈於孤寺,是象平話中描繪的黃巢那樣造兵書謀反,又喧傳官府將要逮捕他。趙勝無以自明,耽心被誣陷入獄,終於逼上了梁山,在解家溝花牙寺聚眾起義。
這些農民起義,是早期農民軍中最重要的幾位領袖,他們起兵,都是從白水王二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