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全軍過江(1 / 2)

劉宣主力過河之後,除了留下一個哨士卒看守渡口,保護營寨中安放的大炮外。剩下的士卒甚至沒來得及休整,就馬上出兵前往延水關渡口接應老弱。

像劉宣這種帶著老弱行軍打仗的軍隊,雖然靠著老弱牽製,能夠勉強控製住士卒的軍紀,但是在兵法上也留下了明顯的漏洞,一旦老弱有失,主力也會馬上潰散而去。

曆史上鄭成功攻打南京之戰,就因為隨軍的老弱被清軍俘虜擊散,導致主力軍心大亂、大部分潰散而逃,大好的局麵也幾乎毀於一旦。

從陳勝吳廣開始,曆史上凡是造反的農民起義軍,軍紀大部分都不太好。這一個現象並不是因為農民起義的領袖毫無大誌,而是因為獨特的曆史原因造成。

曆史上凡是起義造反的百姓,幾乎都是活不下去的饑民,他們冒著被誅九族的危險,拿起刀槍反抗朝廷的統治,並不是因為有什麼理想大義,而是在絕望中掙紮活命。

在起義舉兵的初期,這些饑民百姓幾乎看不見任何勝利的希望。在絕望的心理下,他們破罐子破摔,瘋狂的砸碎一切舊的秩序,而不能建設一個新的秩序。

正是因為這種原因,曆史上的起義軍幾乎都會在燒殺搶掠,裹挾百姓,屠城殺降中輪回。

劉宣雖然在起兵的初期,就建立了嚴酷的軍法,並且一直堅持了下來。但是如果沒有一個穩固的根據地休養生息,像以前一樣流竄下去,這種嚴酷的軍法將會越來越被士卒所厭惡。

跟著他造反的士卒,並不是身懷理想的紅軍,也沒有那些有文化的理想主義者充當骨幹。

他的麾下,大部分都是饑民盜匪、潰逃的官軍,這些人跟著他造反,隻是為了活命生存。如果劉宣一直這樣不讓搶劫殺人,不讓欺淩婦孺,不讓殺降屠城,恐怕就會被大部分士卒所厭惡拋棄。

因為隻有能夠給士兵帶來金銀財物、錢帛美人的統帥,才會被士卒所擁戴效忠。

所以劉宣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須盡快的占據一處根據地,不能像曆史上王嘉胤等人那樣四處流竄。劉宣現在的實力已經算是不小,麾下的兵力已經超過萬人,披甲的精銳也有兩千,遠遠超過同時期的王嘉胤、紫金梁等人。

曆史上神一魁起兵不久,還能在鐵角城開荒種田,劉宣作為一個天命所歸的穿越者,在這個問題上的遠見遠遠超過了神一魁、李自成、高迎祥等農民軍起義者。

劉宣之所以沒有在陝北割據,是因為陝北連年幹旱,這種嚴酷的旱災持續到了崇禎八年。加上陝北地方窮困人口稀少,並不是成就霸業、割據一方之地。

而相鄰的山西情況就好一些,山西雖然山地眾多,但是大同、太原、晉中、臨汾幾處盆地都比較富庶,人口也比較稠密,既能擴充軍隊,也能籌集餉銀。

劉宣渡河之後,一直思考著這支軍隊的出路,在他初步的想法中,已經決定在山西南部尋機發展,看能不能占據平陽府一代,然後趁機向關中地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