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貢是法國作家莫裏哀的名著《吝嗇鬼》的男主人公,他是一個貪婪吝嗇、愛錢如命的高利貸商人,一個雁過拔毛的吝嗇鬼。
他愛金錢勝過世上所有的一切,包括他自己的生命。為了“花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阿巴貢居然逼女兒嫁給一個貴族老頭,要兒子娶寡婦,而他自己則想不花錢就娶到年輕美貌的姑娘、兒子的情人瑪利婭娜,為此鬧到父子反目。兒子的男仆想出了妙計,把阿巴貢埋在花園裏的一萬金幣偷來,再對他進行要挾。最後,為了拿回那裝有一萬金幣的箱子,阿巴貢隻好讓步。巧合的是,他的兒女們所愛上的一對人,正是前來簽訂婚約的貴族老頭昂賽末早年失散的兒女,在昂賽末一家骨肉團聚並表示願意承擔全部結婚費用,而自己又額外敲得一套禮服之後,阿巴貢終於同意他們的親事……
故事的最後,兩對兒女終於如願成婚,而阿巴貢則拖著失而複得的裝滿金幣的錢箱子,獨自向荒涼的沙漠中顫顫驚驚地行走著,耳畔還不時響起那令他恐懼不已的的修女追討硬幣時發出的錢罐撞擊聲……
後來,莫裏哀在法國人心目中成了“法國精神”的代表,而他塑造的“阿巴貢”在法語裏已成了“吝嗇鬼”的同義詞。這位走向人生沙漠的“阿巴貢”可能做夢也沒想到,在從戲劇舞台了誕生340多年間裏,他一直活在法國人的心裏,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居然給了他一次鹹魚翻身的機會。崇尚浪漫的法國人開始覺得,要“浪漫”就不能“浪費”,當阿巴貢也沒什麼不好,他那種處處節儉的斂財意識,不但對抗擊過金融危機很有幫助,而且還可以讓他們的浪漫盡量少打些折扣。
一家名為《6千萬消費者》的雜誌,就專門推出一期特刊《新吝嗇鬼指南》,目的就是為了教導消費者們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阿巴貢”。一本名叫《吝嗇鬼巴黎指南》的書,搜羅了巴黎大街小巷的便宜酒吧、咖啡館和餐廳地址。作者宣稱:“對我們而言,一杯啤酒要2.5歐元,那太貴了!”而超級吝嗇鬼網站RADINS.COM的創辦人斯坦伯格則聲稱自己是“專業吝嗇鬼”,要“把浪費的消費群體引領到吝嗇的正確道路上來”。與此同時,一股強勁的吝嗇風正在法國各地盛行。
為了花比超市裏更少的錢就可以品嚐到正宗地道、帶著田園氣息的奶酪、醃肉、牛油……許多法國人就直接去了生產這些東西的農場。在那些過去留學生們最常去的大超市的打折食品專櫃,現在也開始晃動著許多法國主婦的身影。巴黎價格便宜的合租房,也開始成為一些經濟拮據的上班族的首選。廉價的二手家具和二手車市場也開始興旺起來。甚至連打“高爾夫”這種純粹貴族化的消費,那些會計算的“阿巴貢”們,隻花10歐元就能如願了。至於利用錯峰、預定和加入會員等方式獲取比原價便宜很多的打折機票、車票和戲票等,就更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其實,不光是法國,在世界各地,人們都開始“阿巴貢”起來,他們隻是加了些本土化的文化創意,就變成了本國的新節儉主義,比如西班牙的“抗金融危機套餐”,美國的“機場歌廳”等,在這種大氣候下,量入為出的中國人,也開始“阿巴貢”了,有一家叫“互動百科”的網站,開設了一個“學好知識好過暖冬”的專題網頁,開設了“經濟加油站”、“新節儉主義”、“過冬症候群”、“冬日時尚篇”等若幹個欄目,創意相當不錯,介紹了好多尋常人家應對金融危機的好方法,值得我們效仿。
再窮都要學會理財
一說理財,很多年輕人會比較鬱悶地甩出這樣一句:"我沒有餘錢可理。"
這話聽起來似乎很合理,因為一般工薪階層,特別是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都會心存這樣一種想法:自己每月固定的那點工資收入,應付日常生活開銷就差不多了,哪來的餘財可理呢?
而事實上,專家給我們的建議是:隻要你有收入,有現金流,錢再少,隻要好好規劃,一樣可以理財,關鍵就看你有多強的理財意識。
理財就是管錢,“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收入像一條河,財富是你的水庫,花錢如流水。理財就是管好水庫,開源節流。
前幾天在電視上看到一個節目,說有一對英國夫婦,他們原本要花二十年才能還清的貸款,在一位理財專家的指導下,他們兩年就還清了!
這位專家一一查出他們必須刪減的開銷,比方說那位先生喜歡買各種小玩意,專家便告訴他:“你不需要這些東西!”他買了很多小玩意,但後來都隻是擱在一旁。所以他們第一步就是將那些東西統統清出來,以舊貨拍賣的方式賣掉,換回一些錢。從那時起,如果他要買東西,就必須考慮清楚是否真的有必要!不然就不要買,這是第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