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建寧公主(1 / 3)

曆史上的建寧公主——和碩恪純長公主並非像《鹿鼎記》裏所寫的是康熙的妹妹,而是皇太極的第十四女,順治的妹妹、康熙的姑媽。她是清代曆史上惟一嫁給漢人的格格。十三歲嫁給平西王吳三桂之子吳應熊,這也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劇。

建寧公主為清太宗皇太極之第十四女。其母為皇太極庶妃蒙古察哈爾部奇壘氏。初號和碩公主。順治十年(1653)13歲時嫁給平西王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十四年晉封為和碩長公主。十六年(1659)十二月被封為和碩建寧長公主,後改為和碩恪純長公主。吳應熊與公主婚後,順治十年 (1654)授三等子,十四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康熙七年(1668)晉少傅兼太子太傅。十四年因其父吳三佳反叛清廷,同其子吳世霖皆被清廷處死。吳應熊死後,康熙皇帝經常下詔慰藉公主,謂其“為叛寇所累”。四十三年(1703)公主去世,時年63歲。

曆史上皇太極共有十四個女兒,建寧公主是最小的,年紀比康熙大不了十三歲。她生母是庶妃,因此可能不太得寵,皇太極二女馬喀塔、四女雅圖、五女阿圖都有留下名字來,建寧卻沒有留下名字。又嫁給清廷深為忌憚的吳三桂之子,那時她才13歲,這一輩子就注定是悲劇了。

關於吳應熊的記載,最為清晰詳盡。吳三桂因擒殺南明永曆皇帝,將其趕出雲貴,逃往緬甸,一舉平定了西南,立下大功,被清廷封為平西王,奉命永鎮雲南,兼轄貴州。由於他兵精將壯,實力雄厚,威震朝廷,為清廷所忌。於是多爾袞為媒,將皇太極的女兒和碩公主下嫁吳三桂兒子吳應熊,封他為"和碩額駙",加少保兼太子太保銜,頭銜是不少,不過必須長留在北京,實際是作為人質,挾製吳三桂,吳應熊是標準的紈絝子弟,並無多少真才實學,仗著父權為非作歹。 反清前夕,吳三桂曾派密使到京,準備接回兒子。不料吳應熊不肯回昆明,並把康熙將提前削藩之策通告吳三桂,還讓使者將大兒子吳世璠秘密帶出京。故而1674年四月十三吳應熊和次子吳世琳均被康熙誅殺。

十四公主是皇太極最小的女兒,她的生母是來自察哈爾部的奇壘氏,很可能是林丹汗敗亡後跟隨家族投奔金國汗的。她的母親雖然並非出自門第高貴的成吉思汗家族的後裔——博爾濟吉特氏,但肯定是位年輕漂亮的蒙古女子,否則既不可能引起皇太極的注意,也不可能得到庶妃的名分。十四公主生於崇德六年十二月(1642年初),出生還不滿兩年,皇太極就去世了……

從龍入關順治元年(1644)五月攝政王多爾袞在擊敗李自成、占領北京後,做出遷都北京的決定。八月二十日,不到3歲的十四公主與衝齡即位的順治以及孝端皇太後、孝莊皇太後等在鄭親王濟爾哈朗的護衛下,告別盛京(沈陽),踏上了遷都北京的行程。從關外到關內、從盛京到北京,一個月的行程(九月十九日到達北京)沒能給她留下任何記憶。盛京宮殿、昭陵地宮對她是相當渺茫而陌生的。

對漢人進行統治的問題,在她的祖父金國汗占領遼沈後就十分突出。努爾哈赤在占領遼東過程中所進行的屠掠自不必說,在軍事征服結束後還要剝奪當地人的房屋、田產,分配給從赫圖阿拉遷徙來的滿洲貴族、八旗將士。這就是天命六年(1621)所進行的“計丁授田”,而土地上原來的耕種者也就淪為了耕田奴仆。上述種種,必然激起當地漢民的強烈反抗,或對征服者所使用的井投毒,或揭竿而起,或設法逃亡。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矛盾的激化,也正是導致清開國時期糧食昂貴、布匹缺乏的重要原因。

在遷都北京後,清朝統治者遇到同樣的問題。十四公主的叔父攝政王多爾袞在處理滿漢關係時並未跳出關外的模式,把在遼沈所實行的“計丁授田”搬到了關內,在順治二年(1645)、四年對畿輔地區進行兩次大規模的圈地,以安頓從龍入關的貴胄與將士。幾十萬漢民,頓時傾家蕩產。

更為嚴重的是,多爾袞在清軍攻占明陪都、摧毀南明福王政權後一個月——順治二年六月十五日頒布剃發令,要求全國各地的百姓在接到剃發令後十天之內剃發易服,並以毋庸置疑的口吻命令道:不遵從本朝製度者,格殺勿論。這使得清王朝同廣大漢族人民之間的矛盾急劇白熱化,波瀾壯闊的持續近20年的武裝抗清鬥爭也就此展開。

多爾袞在順治五年(1648)派平西王吳三桂駐守漢中。在此兩年前,攝政王已經派遣肅親王豪格率領軍隊從陝西進入四川征剿張獻忠,豪格於該年十一月底在西充將張獻忠擊斃,陣斬數萬,其餘部向南潰去。豪格率領清軍,一路追殺,直至攻克貴州遵義,才班師回朝。然而就在豪格回到北京的當天,江西提督金聲桓舉兵為叛,緊接著廣東提督李成棟、大同總兵薑瓖這些已經降清的漢族官員也接連反水,抗清武裝此伏彼起。盡管到順治六年八月,由金聲桓、李成棟、薑瓖所發動的反清浪潮被撲滅,但海內一統仍像海市蜃樓一樣可望而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