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生死線(一)(1 / 2)

盛夏季節,山路兩旁草木蔥蘢,深沉的綠色濃得都要滴出來了。這些一身戎裝的士兵就行進在這綠色的包圍之中。白花花的陽光透過綠蔭斑斑駁駁地撒下來,照耀著一張張年輕的流著熱汗的臉。但無論天氣如何炎熱,都無法抹去他們臉上的喜悅之氣。畢竟征戰三年了,曆經生死,終於得歸故裏,縱使不能揚名立萬,也算是幸運之至了。

此刻,走在這支戰旗飄揚的隊伍前麵的人,是位黑臉大漢,三十剛出頭的年紀,神情冷峻,騎一匹白色的戰馬,壯實的身軀如一座黑塔。背上一對乾坤霹靂斬削薄如新月,在陽光下熠熠閃爍,越發顯得馬上之人的威武、陽剛。在他的身旁,有一輛馬車,轎簾擋得嚴嚴實實的,車旁一匹鞍韉齊備的棗紅馬,隨著隊伍優哉悠哉的行進著。馬車裏正坐著一位年輕的貴公子,二十出頭的模樣,沒有穿鎧甲,而是身著一襲黃色的袞龍袍,頭束金冠。濃眉下,目似星明,麵白如月,儒雅俊秀,一柄精致的鏤花寶劍就橫在他麵前的小幾上,而青年公子正低著頭,手握一把刻刀,專心致誌地雕刻著一個木質的小雕像,已經快完工了。雕的是一個女孩子,高梳發髻,杏眼彎眉,鬢邊斜插一朵牡丹,下身裙裾飛揚,實是一個清純美麗的絕代佳人,且雕工細膩,惟妙惟肖,就連公子自己也不禁滿意地停下手,端詳著雕像自言自語道:“雪嬋,三年了,我就要見到你了。”然後,他邊聽到一聲細聲細氣的微語:“殿下,這三年來我不是一直都伴在你身邊嗎?”公子微笑了,說:“可是,三年了,我一直都沒有看見你的身影,我都快忘記你的樣子了。”

忽然幾上的長劍發出了一陣陣的嗡嗡鳴響,同時一股白色的光華自劍鞘之中蜿蜒而出,在他的周身不安地環繞交纏。公子將木雕揣入懷中,以筆墨不能形容的速度抓起長劍,揚手一磕,隻聽“叮”的一聲,一隻利箭被反彈出去,同時仰臥下身體,幾隻亂箭破幃而入,紛然落下。這時外麵起了一陣小小的騷動。青年公子縱身躍出,一經躍出,便已穩穩地落座於那匹棗紅馬的背上。侍衛們紛紛圍繞在他的身邊,刀劍出鞘,嚴陣以待。遠處,幾個麵蒙黑紗的白衣人,狀如脫兔,幾乎是眨眼間便隱沒於茂密的叢林間了。那位黑塔般的壯漢,策馬而回,馬上一稽,道:“太子殿下受驚了!”太子明亮的雙眸閃過一絲憂鬱,含笑說:“又不是第一次了,何驚之有?”那大漢聲如洪鍾,甕聲甕氣地說:“殿下,是喬蓋無能,護駕不周,屢屢讓太子受驚。”太子微笑著,語氣略帶不安說:“喬將軍何出此言?這種事又不是你我所能掌控。”正說著,一匹馬旋風般來到二人麵前,馬上一位身穿鎧甲的年輕人朗聲稟道:“太子殿下,屬下追趕不及,那些人已經逃脫了。”太子關切地問:“孫周將軍,弟兄們有傷亡嗎?”孫周答道:“托殿下的福,還好無人受傷。”太子道:“這就好。”他將目光轉向喬蓋,以征詢的口吻說:“喬將軍,咱們還是繼續上路吧?”

喬蓋的目光正注視著茫茫遠方,心中思緒如電。馬上就要踏入天朝的土地了。經曆三年的生死征程後,他不知道回到帝都,迎接他們的是吉還是凶?可是望著太子純淨仁厚的眼神,隻得把心頭濃濃疑慮與不安強壓下去,凝重地點點頭,說:“是,太子殿下。”

天朝巍巍帝都,聳立在明媚燦爛的陽光下,宮門大開,張燈結彩,

玉華殿裏洋溢著一片喜氣。

天朝皇帝劉追坐在金碧輝煌的大殿寶座中,肥胖臃腫的臉上,漾著慈祥的笑容。今天是他的長子,天朝帝國未來的儲君劉元玉遠征三年,凱旋而歸的日子。

劉追注視著兒子,心中感慨:時光過得真快,轉眼就是三年。三年前,兒子走時,還隻有十九歲,一個稚氣未脫的大孩子。那會兒,自己還真是有點舍不得呢。可是,今天看著站在自己眼前的兒子,稚氣已退,飄逸俊朗的神態中憑添了幾分成熟的沉著。現在看來,皇後蘇娃當年的舉薦還是對的。想到此,劉追不覺撚須而笑,說:“太子,你黑了,瘦了,不過倒是更結實了,象個真正的大人了,這三年可是想煞父皇了。”

元玉跪倒在錦毯之上,道:“多謝父皇牽掛,這三年托賴父皇洪福齊天,將士用命,才得以平定疆土,收複失地。”劉追連連擺手。說:“起來說話,來呀,賜坐。”

宮人搬過椅子,元玉起身謝坐。尚未坐穩,隻聽一陣笑語:“呀,咱們的大功臣歸來,有失遠迎了。”說話間,衣袂飄舉,一位麗人已翩然落座於劉追的的身邊,元玉慌忙離座,跪下恭敬地叩頭說:“兒臣叩見母後!”皇後一笑傾城,道:“唉呀,快快免禮吧。”話音剛落,一位十六七歲的少年也從殿外跑進來,叩頭道:“兒臣叩見父皇母後!”不等寶座上的人答應,他已撲到元玉的身邊,叫著:“王兄,你可回來了,都想死我了。”元玉拉住他的手說:“元弟,王兄也特別地想你!”少年道:“王兄,這三年你不在時,我一直都在努力練功,如今我的劍術已大有進益了。”他見元玉仍微笑地望著他,不覺認真地說:“是真的,這可是父皇說的。”元玉笑著,連忙說:“我信,我信。”少年道:“王兄,什麼時候咱們比試比試,看看我是不是能超過你?”皇後叫道:“昊兒,不得放肆,你怎麼敢跟太子殿下比武呢?”元玉說:“母後何出此言?元昊也是兒臣的弟弟嘛。”元昊道:“就是,王兄也曾教過我的,母後何必太拘於禮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