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死了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我們的小書山雖然高,卻是不會再增高了,用一本就會少一本,有什麼用不完的呢!”
念念有詞“文革”中,有一天,一對夫妻打架打得不可開交,跑到公社革委會打離婚。公社幹部調解道:“‘要團結,不要分裂’,你們知道不?”
女的高聲嚷道:“‘下定決心’,我要離婚!”
男的一聽,急了:“‘排除萬難’,我堅決不幹!”公社幹部火了,衝他們來了句:
“‘抓革命,促生產’,家庭小事我不管。”
女的不服氣,拉住公社幹部道:“‘全心全意’,俺偏偏要離!”
男的聽了也拉住公社幹部說道:“‘為人民服務’,你不能大人小孩全不顧!”
“你也別吵,她也別嚷,”公社幹部衝這夫妻倆說道:“‘為人民服務’沒忘,‘堅持原則’咱不能亂蓋章,你倆還是回去過你們的好時光。”
修改曆史“文革”時期,某大學一曆史係教授以批林批孔發了家。一天,他主持係裏教師討論一曆史事件。討論會沉默許久,在主持人的再三催逼下,隻有一個教師發言,他說:“我就不講了,因為會議主席講得很透徹,他是修改曆史的專家。”
為名遇殃某機關幹部張立江,其獨子叫張成山。“文革”期間,張立江突然被打成反革命,成了“群眾專政”的重點對象。他質問造反派頭子:“我犯了什麼罪?”
“你還問我,這是誰都清楚的。把你們父子名字加在一起,這不是‘成立江山’、妄想東山再起嗎?”造反派頭頭說。
還了九屁股債“四人幫”橫行時期,市委宣傳部小李到鄉下搜集“形勢大好”的典型事例,參加座談會的群眾一言不發。在小李的一再啟發下,馬大爺開腔了:“要說形勢嘛,那當然是大好。
去年我一家5口,4個壯勞力,幹了一年,十屁股的債就還了九屁股。你說好不好?”
小李接腔道:“是好,是好!”
馬大爺氣鼓鼓地說:“可我還欠一屁股的債呢!”眾人大笑。
重 唱“文革”中,有個造反派頭頭當上了文化局長,一天到一個劇團去檢查工作。
劇團團長陪同他到了排練場,台上正在排練四重唱。他坐下來一聽,生氣地說:“真是亂彈琴,人家幾百個人都能唱得整整齊齊,他們四個人四個調,一點都不齊,這是唱的什麼歌?”
團長連忙說:“這是重唱。”
局長聽了說:“對,是應該重唱,太不像話了。”
“金”不如“錫”
極“左”時代,到處都在批判“今不如昔”論。批判會一直開到生產大隊。會場上無人發言,農民們以種田為本,不想理論問題。
大隊長隻好帶頭,琢磨半晌,終於想出批判“今不如昔”的理論。他說:“大家夥想想,金子,多少錢一斤?錫,多少錢一斤?說“金”不如“錫”不是混帳話嗎?”
大家點頭稱是。
解“形而上學”
極“左”年代,造反派不僅行動上“先進”,思想上也想拔拔高。某頭頭問被改造的“老九”:“什麼是‘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是一個哲學術語,指看問題觀點直觀。”
“說什麼‘哲學’,你就說‘上學’吧!”
老九索性信口道:“就是說有個小孩叫‘形而’,背著書包去上學,小孩看問題當然直接又簡單,所以‘形而上學’就是指看問題簡單化。”
造反派頭頭很滿意:“這才符合人民群眾的感情。”
“好馬,快刀”
“文革”時,張三到樣板劇團學樣板戲。團長開導他:“到這裏來不能隻學唱戲,更主要是學做戲。戲做好了,可以當主角,升書記、部長”
“團長,我明白了。”
“你明白什麼?”
“我這輩子不想‘做戲’,也不想當什麼主角,升什麼書記、部長,我給劇團打水掃地得啦。”
“那為什麼?”
“因為我身上缺少兩件寶。”
“哪兩件?”
“好馬,快刀。”
“什麼馬?”
“溜須拍馬。”
“什麼刀?”
“兩麵三刀。”
家長的訓斥“文革”期間,一個學生總是曠課,老師屢教不改,隻好請家長來。學生家長恨鐵不成鋼,當著老師麵批評孩子:“報上老是登‘興兒上學’(形而上學)、‘興兒上學’,連興兒都上學了,你還曠課,你讓我這老臉往那兒擱!”
把記者嚇跑了“文革”某年。老記者某公,剛從幹校回報社。新頭目命令他去采訪當時紅極一時的博羅縣某典型,一位“活學活用”標兵。他抖擻精神上路,很容易就找到了這位人物。
“請問,你原籍在什麼地方?”
“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
標兵侃侃而答,記者不得要領,隻好再問:“你現在的生活還好吧?”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記者瞠然,不甘心,又問:“你家有幾兄弟?”
“全世界受苦人都是我的階級兄弟。”
記者落荒而逃。
李時珍要今朝來“文革”某年,一個外國醫藥代表團到上海訪問,有個“雙突”幹部去接待。代表團團長說:“貴國李時珍在醫藥上的貢獻真是了不起”
這個幹部馬上大聲問翻譯:“李時珍同誌來了沒有?”
翻譯嚇了一跳,急忙向他搖了搖手。
“噢,沒有來,快用小轎車去接!”
翻譯急得直搔頭皮。
“呀,他在理發?不行,叫他馬上就來。”
翻譯無可奈何,隻好湊到這個幹部的耳邊,小聲說:“李時珍是明朝”
“明朝來?不行,一定要今朝來!”這個幹部大光其火。
喊口號10年浩劫中,某造反派頭頭衛彪在武鬥中被人打死。追悼大會一切準備就緒,隻缺一個嗓門大能領著喊口號的人了。衛彪的秘書四處打聽,終於找到一個身高6尺,膀闊腰圓,祖傳三代在鎮上賣糊麵粥的鄭三,他要喊一聲:“喝糊麵粥來!”
周圍幾裏都能聽得見。秘書拉住鄭三,親熱地說:“鄭三啊,我們的衛司令死了,馬上要開追悼會,請你帶著喊幾句口號,怎麼樣?”
鄭三連連搖頭,說:“不行!不行!我不會喊口號。”“哎,我教你,一點也不難。喊好了,我們決不虧待你。”
秘書把鄭三拉得更緊了。
“我腦子不好,記不住。”
“就一句:衛彪精神不死,記住了吧?”
鄭三重複了幾遍,點點頭,說:“行,記住了!”
追悼會開始了,輪到喊口號時,鄭三喊:“衛彪不死!”
秘書一聽,糟糕,怎麼丟了“精神”兩個字,忙提醒鄭三:“還有精神!”
鄭三馬上接著喊道:“噢,還有精神!”
秘書急了,一跺腳:“他媽的,喊原來的!”
鄭三大聲喊道:“喝糊麵粥來——”
死活未定“文革”時,某劇團編了一個劇本,交領導審查。張領導指示讓主人翁最後活著,李領導指示主人翁最後應該死去。
團長感到很難辦,編劇說:“不要緊,我寫兩個結尾。張領導審查,就演主人翁活著,李領導審查,就演主人翁死去。”
團長點頭同意了。
劇本修改好,張領導和李領導一塊來審查了。團長急得團團轉,編劇對他附耳低語了幾句,演出就開始了。戲演到接近結尾時,台上突然宣布:“演出到此結束。”二位領導聽了,一起走進後台,問:“戲為什麼不演完?”編劇對他們說:“非常不幸,演主人翁的演員忽然得了病,已經送到醫院動手術,目前是死是活還沒確定。”
曆史測驗“文革”結束後,全國恢複了統一招考。一次考曆史,出了一道題:“巴黎公社為什麼失敗?”
有學生答:“因為沒有學大寨。”
醉漢藝術學生:“教師,我看了許多‘文革’時期的畫,人物的麵孔都紅得像醉漢一樣。”
教師:“因為那些藝術都是醉漢搞的。”
選議員民國時,有位姓周的先生參加選舉省議員。選舉前,各縣議員紛紛趕來,送人情,拉選票,逢迎恭維,醜態百出。他的身邊從早到晚圍滿了拉票的議員,有的請他吃飯,有的對他許願,有的與他稱兄道弟,有的甚至與他攀親戚,其目的都是想讓他投自己一票。周先生既不點頭,也不搖頭,一言不發。
選舉這一天,周先生在選票上草草寫了幾行字,投進票箱,揚長而去。
待開箱檢票時,隻見這張選票上一個人名也沒寫,卻畫了一隻狗,底下寫了四句打油詩:“欲選無合意,畫個狗兒替。
叫它當議員,好去放狗屁。”
五官科“你還在房產科工作?”
“不,在‘五官科’。”
“哦,你調到醫院去了?”
“不——。”
“你們那麼個小廠還有五官科哪?”
“我們房產科人不多,但正副科長有五個,五個官兒,不是五官科嗎?”
提前退場領導:“我的發言完了,現在請大家談談自己的意見。”
秘書:“有意見的人早走了。”
不封口的圈某主任在一份外事活動請示報告上劃了圈,結果出了差錯。當上級追究領導的責任時,主任著了慌,忙把外事部門的同誌找來訓斥道:“你們知道我劃的圈有幾種嗎?我劃的圈有圓的,有不圓的,有封口的,有不封口的。我劃的這個圈不封口,表示不同意!”
不要重複書記在大會上說:“現在有的人開會時說話好重複,這與爭分奪秒幹四化很不相稱。我說話就不重複,重複有什麼用呢?但話說回來了,該重複的還是要重複,不該重複的就不要重複了。這是因為重要的東西一定要重複,如果不重複,大家就記不清了;如果不重複的還要重複,那就不行了。所以說,開會不要重複,光重複,會還開不開所以說,開會不要重複,嗯,不要重複”
用心良苦一副廳長對下屬好發脾氣。一天,處長給他送彙報材料,副廳長看了一眼,說:“看這‘廳’字讓你寫成個‘斤’
了!”
處長說:“對,漏寫個‘口’字!”
“啊!添上個‘口’字那怎麼講?”副廳長又火了。“是這麼講,”處長說,“你一聽到不同意見,脾氣就長!”
現在不能換一天,某縣委常委深入基層了解情況。剛進村,就和一個小夥子在牆報前談上了。
常委說:“小夥子,牆報上的標語是你寫的嗎?寫錯了。”
小夥子說:“沒寫錯。”
“錯了,應該是領導關心群眾生活,不是群眾關心領導生活,趕快把‘領導’與‘群眾’的位置換一換。”
“現在不能換。”小夥子說。
“為什麼?”常委很奇怪。
“因為你今天到我們隊裏來了解情況,我們差不多出動了半個隊的社員。一個人打酒,2個人買菜,3個人摸魚,4個人捉蟹,5個人整理房間,6個人值廚,7個人”
常委:“”
傳閱十批甲:擬同意。
乙:考慮同意。
丙:擬考慮同意。
丁:擬不同意。
戊:是否可再考慮。
己:似可再斟酌。
庚:同意再斟酌。
辛:擬再考慮。
壬:似以再議為好。
癸:已閱。
畫 圈“局長,這80萬元付出去追不回來,當時你也是畫了圈的。”
“畫圈表示我看過了。我說同意了嗎?”
中層幹部“新建的多層宿舍樓,怎麼二層三層都分給處長、科長了?”
“人家本來就是中層幹部嘛!”
報紙沒來科長:“今天的報紙來了沒有?”
收發員:“還沒來。”
科長:“郵局怎麼搞的,這樣的效率能實現‘四化’嗎?”
收發員:“您別急,報紙下午會來的。”
科長:“那我上午幹什麼?”
扯皮歌謠扯皮,扯皮,無休無止。
多少事,從不急;你推我,我推你。
甲讓乙處理,乙讓丙合計,丙請丁斟酌,丁等甲審批,一份公文到處傳,像個皮球來回踢。
或當“研究員”,研究研究成慣例;或當“老推事”,能推就推不遲疑;或當“好拳師”,不慌不忙打“太極”。
或當“收發室”,來文照轉省力氣。
一萬年,不太急,何必爭朝夕。
C訂刊物到了年終預訂下一年刊物的時候,宣傳幹事去找領導請示:“北京有個大型文學刊物不錯,大家都要求訂《十月》。”
領導頭一搖,很開心地說:“要麼訂1年,要麼訂半年,哪有訂10個月的?”
宣傳幹事連忙岔開話題:“最好《八小時以外》也能訂。”
領導一聽,生氣地說:“8小時以外,人家郵局早就下班了,你去訂什麼呀!工作的事,8小時以內要幹完,別拖到下班了去辦。”
成功的秘訣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拚命吹!”風說。
“要能拍!”照相機說。
“要罩得住!”蚊帳說。
“無孔不入!”釘子說。
“口鋒要銳利!”刀子說。
“出手要大!”手套說。
“要能伸能縮!”彈簧說。
“冷熱不怕!”空調機說。
“隨時轉向!”風向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