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欽差來吳(1 / 2)

王仁基聽了,連忙問道:“皇後娘娘怎知道晉吳二王妃不敢聯合起來跟我們作對呢?”

王羨兒說道:“晉吳二國既然口口聲聲宣揚尊崇朝廷,那麼如何敢違背朝廷的旨意行事。如今哀家以朝廷的名義下詔宣二妃來洛陽,實為封賞之舉,如果二家王妃不敢來,則她們尊崇朝廷之意就是假的,她們的虛偽之心必遭天下人鄙視。如果她們一旦聯合起來反攻朝廷,則其造反忤逆的狼子野心也將昭然若揭,並且她們的不臣之舉必將遭到天下人唾罵,不但盡失民心,而哀家的朝廷大軍也就可以打出順應民心的旗號而不費吹灰之力就可剿滅之。試想在涉及到大忠還是大奸的是非之際,她們要想表明忠心,難道還敢不來嗎?再者,晉王妃和吳王妃乃是一對生死對頭,即便聯合叛亂,也必然勾心鬥角、離心離德,她們的聯盟絕對不能長久。因此,即便二王妃真的鋌而走險,聯合舉兵,哀家也有計謀離間她們,讓她們不攻自破。不過,以哀家估算,她們叛亂的機會微乎其微,哀家有十足的把握認定,她們一定會秉承朝廷的聖旨,親自前來洛陽的。”

王仁基讚道:“皇後娘娘果然高明。如此一來,晉吳二王妃既然明知來洛陽是條死路,也不敢不來了。臣弟馬上派人擬旨,立刻宣二王妃前來洛陽聽封。”

王羨兒說道:“依哀家所料,宣吳王妃前來,應該不是很困難。倒是這個晉王妃,哀家倒不可小看於她,此人才智不亞於哀家,更兼雄辯其才,世間罕見。雖然哀家能料到她必能來洛陽,但為了彰顯朝廷摯誠,又給足她顏麵,哀家還是決定讓大將軍王孝直親自前往長安宣旨,並一路護送晉王妃前來。至於去吳國宣旨之人,你自行安排即可,就不用回複哀家了。另外,哀家決定將鳳藻宮兩側的椒淑殿和瀾清宮打掃一新,準備迎接晉吳二王妃居住。好了,你去擬旨吧,哀家要回宮休息去了。至於吳國的使臣桓橫,哀家也不見了,你自打發他回去就行了。”

王仁基連忙跪倒在地說道:“臣弟遵旨。臣弟恭送皇後娘娘。”王羨兒於是自回鳳藻宮去了。王仁基回到自己府邸,連忙找來賈昱,將王羨兒的用意和宣旨一事告訴了他,並叫他擬旨。賈昱遵令,很快便擬好了兩道聖旨,交給王仁基過目後,便送入宮中讓司禮太監蓋好了玉璽。賈昱又推薦吏部侍郎厲行方作為欽差,與桓橫一起,前往吳國宣旨。王仁基點頭應允,先派人傳旨王孝直,叫他持聖旨趕赴長安迎接紅雲,隨後又派人叫來厲行方和吳使桓橫,將朝廷之意說明。厲行方當即手捧聖旨,與桓橫一起辭別王仁基。厲行方臨行之時,賈昱又偷偷將此次宣旨的真實用意告訴了他。厲行方由於收了桓橫的重禮,於是在路上便將賈昱的話說與桓橫聽了。桓橫心中頓時明了,於是暗自派人一麵先趕回建鄴送信,一麵在路上大肆款待和殷勤奉承厲行方,緩緩向建鄴而來。

再說桓橫的信使先行到了建鄴,告知了漪鳳。漪鳳聽後大驚,連忙召郭威前來,並將此事說與他聽。郭威說道:“王羨兒此計十分毒辣,如若王妃殿下前去洛陽,估計很難再返回建鄴了。朝廷一旦挾製王妃殿下,吳國將被迫聽任其擺布和宰割,到那時便將有亡國的危險,並且王妃殿下和吳王也不能保全。但是,如果王妃殿下不去洛陽,那麼我們尊崇朝廷之意就會被天下人所嗤之以鼻,眾人皆罵我們虛偽和陰險,我們就會受人短處、招人口實,甚至安插一個犯上欺君的罪名,於王妃殿下和吳國顏麵都不好,並且還會立刻招惹朝廷大軍進犯。此時,憑吳國現在的實力,根本不是朝廷大軍的對手。因此,從權衡利弊來看,不管王妃殿下去不去洛陽,吳國都有累卵之危。”

漪鳳說道:“郭卿所言極是,本宮為此深為苦惱,又不知該如何是好。愛卿可有良策?”

郭威說道:“依微臣來看,為了不給朝廷發兵的口實,王妃殿下即便不為保全吳王和王妃殿下的千秋大業著想,但為了世子將來的吳王之位,也要去一趟洛陽的。”

漪鳳聽了“世子”二字,心中一疼,隨即歎道:“郭卿說的不錯,就算是為了覺兒,本宮也必須親赴洛陽。”

郭威說道:“殿下隻管放心,此次桓橫出使洛陽,已經按照殿下的吩咐,用重金收買了朝中一半以上的大臣,甚至連王仁基也接受了我們的厚禮,傾向於我們說話,要不然他也不會通過賈昱和厲行方向我們透漏這次征召的實情了。微臣認為隻要在朝中有了這些大臣做靠山,王妃殿下的洛陽之行肯定是無驚無險。另外,為了保險起見,這次王妃殿下去洛陽,微臣願意同去,一來更加結好朝廷大臣,並繼續賄賂其心,讓他們為我所用,二來也可用計挑起王羨兒、王仁基同衛紅雲之間的矛盾,使用借刀殺人之計,假手朝廷除掉衛紅雲,這樣的話,勢必造成晉國和朝廷之間兵戎相見。一旦兩家戰事大起,殿下就以回吳起兵助戰為名上表,王羨兒必定放殿下回來。隻要殿下回到吳地,就可靜觀其變,然後趁晉與朝廷兩敗俱傷之際,王妃殿下坐收漁翁得利,一舉起兵滅之,則吳王和王妃殿下霸業可成矣。”

漪鳳聽了,大喜道:“愛卿所言深合本宮心意,況且有愛卿與本宮同去,本宮無憂矣。那麼,這個朝廷欽差厲行方又該如何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