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當庭比試(1 / 2)

不多時,傳旨太監回來奏道:“橋聰已經宣到,如今正在金殿外候旨。”李重俊說了一聲“宣”字之後,就見一個濃眉大眼、麵貌俊秀的青年大步走進金殿。

這個青年來到李重俊近前,倒身下拜道:“草民橋聰拜見皇上,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重俊見橋聰一表人才、不卑不亢,更兼氣質清新、舉止不凡,心中早就歡喜不已,暗想道:“沒想到我朝還有這樣的錦繡人才。”於是說道:“平身吧。”

橋聰說了一句:“謝主龍恩。”隨後便站起身來。

李重俊問道:“橋聰,你有何本事,可報與朕知?”

橋聰說道:“啟稟皇上,草民自幼熟讀詩書,精於文字,無論四書五經,還是文史典籍,無不知曉。至於兵書戰策,孫子韜略,也都熟記在心。在武藝方麵,家父臨終之時,留有一條點鋼槍和祖傳槍譜,草民從小就日夜練習,從來都不肯懈怠,雖然未稱得縱橫天下,但是臨陣對敵,也能與之大戰三百回合。如今草民承蒙得見天顏,願以一身的本領報效朝廷,誓死效忠皇上,還願皇上成全。”

李重俊說道:“橋聰,你既有報效朝廷之心,朕心甚慰。不過,本事可不是吹牛吹出來的,朕要當著滿朝文武的麵子,考考你的學識,不知你可有膽量應考?”

橋聰慨然答道:“草民任憑皇上出題。”

李重俊於是先讓橋聰背誦一下諸子百篇。橋聰點頭,當即就將孔、孟、老、莊等人的著作各自背誦了一篇,簡直一字不差。李重俊點了點頭,又讓他背誦了一下孫子的兵法十三篇,橋聰也是倒背如流。李重俊不由得讚歎道:“你真是神童也。”其實,橋聰自幼就聰穎非凡、有著過目不忘的本領,再加上柳從謙又時常教授輔導他,因此背誦這些諸子百家的文章簡直就是輕易之事。

夏傑一見李重俊如此喜歡橋聰,生怕他同意讓橋聰赴任建鄴,於是出班奏道:“皇上,但凡應試的舉子、登科的文士都會背誦這些諸子文章,因此不值得一提。作為赴任外地的官員,當有為官之道,才能造福一方。微臣想聽一聽橋聰的治世之論,才能心服。”

橋聰微微一笑,說道:“為官之道,在於愛民。愛民之道,在於急民所急、想民所想。自古道,民為重、官為輕,如果官視民為子,****亦視官為父,父子相溶,則一方才能大治。反之,如果官視民為盜,****亦視官為虐,盜虐相克,則後患無窮。所以,如能使一方長治久安,為官者必定先正其心,後醒其身,視民如手足,愛民如子,方能使治所清平,百姓安居樂業矣。”

夏傑聽了,頓時無話可說。李重遇問道:“那你可有什麼具體的方法可行呢?”

橋聰說道:“我的方法就是精兵、減政、開科、積糧。精兵就是將軍隊士兵擇優而選,剔除掉那些老弱殘兵和無所事事的散兵,這樣一來可以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二來也可節省軍費開支。減政就是削減那些官衙內的庸官,提高官吏效率,以此上行下效,才使政令順通,沒有拘泥。開科就是通過科舉擇優錄用人才,委以其重任,發揮他們的才能,使他們都能大展其誌,報效朝廷。積糧就是時常儲備囤積糧草,以應對天災之禍或戰爭之需,隻要有大量的積糧,國家的根基才能牢固,黎民也才能安生。草民鬥膽而說,不知秦王殿下可否讚同?”

李重遇不言語了,因為他知道橋聰所言簡直是無懈可擊,根本就沒有任何反駁的餘地。且不論橋聰這些話是否就真是他的真心話,單從這治世之道和四項舉措來看,就是曠古未有的良策,恐怕即使秦皇漢武也想不出來。

橋聰見李重遇沉默無聲,心中知道他已經占據了上風,不由得臉上露出得意之色。

梁映見了,心中大怒,出班奏道:“皇上,微臣聽聞橋聰武藝高強,槍法如神。微臣不才,也使得一套刀法,願意會一會他。”

李重俊點了點頭,隨後對橋聰說道:“梁將軍乃是朝中大將,武藝十分精熟。他如今向你挑戰,你可願意一戰嗎?”

橋聰朗聲說道:“草民願意會一會梁將軍。”

李重俊說道:“既然如此,你們二人就在殿前比試武藝,大家點到為止,切莫不可傷及性命。”

梁映和橋聰躬身施禮之後,便來到殿前廣場之上。梁映早已派人取來自己的金背砍山刀,橫刀而立。橋聰也命人回府取來點鋼槍,持槍而站。二人沒有答話,立刻舞刀使槍,戰在一處。橋聰的武藝傳自於其父橋寶,再加上還有柳從謙作指導,因此一條大槍擺動得神出鬼沒,令人防不勝防,梁映雖然刀法精湛,但和橋聰相比,竟然要遜色不少。十多個回合之後,橋聰突然使出一招“銀龍擺尾”的招式,先一槍蕩開梁映的大刀,隨後眨眼間他的槍尖點至梁映的咽喉之處。梁映此時竟然沒有絲毫招架的功夫,好在橋聰並沒有刺進去,槍尖隻在距離皮膚分毫之處便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