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神道(1 / 3)

弱水三千,哪一瓢知我冷暖;碧海生波,哪一道是我所愛。

十萬裏無邊海域中,在萬頃水壓下,有一座號稱是洛南道第一水牢的“碧波禁”,相傳是遠古八極帝國高祖皇帝燕飛鐵蹄揮踏至夕神星後鎮壓諸敵所築的軍牢,後來萬載過後被天波樓樓主王甌獲得了掌控碧波禁的方法,於是定幫於此。

碧波禁有九九八十一重禁獄,水壓隨著禁獄越深而越重,此時第十八號禁獄中許離狼狽卻平靜地躺在其中,上下浮沉,這裏是天波樓所能安全掌握的最深的禁獄,再往下就是仙元境強人才能開拓的存在了。

“我說虎子,裏頭這家夥什麼來路,看起來人畜無害的,至於扔到這天字一號嗎?”第十八號禁獄門口的安全地帶裏兩個獄卒在竊竊私語,天字一號是老資格的獄卒對第十八號禁獄的戲稱。

“噓——”

另一名獄卒緊張地朝虎子比了個噤聲的手勢,躡手躡腳地瞅了禁獄中一眼,見許離仍閉目浮沉,才放下心來吐出一口氣,怨道,“可得小聲點,聽上頭泄的口風,這家夥可是能一眼擊潰樓主的大能,那雙眼睛有著神鬼莫測的威能,指不定瞪你我一眼,咱倆就魂飛魄散!”

“有那麼邪乎嗎?”聽同伴警告後混不吝的虎子也下意識地壓低聲音道,“我虎子走南闖北,也算見多識廣,可從沒見識過一眼瞪死人的功夫!”

此二人正攀談猜測著,漸漸地有聊到天南海北的傾向,卻沒發覺禁獄中許離驀然睜開了眼,體表有層看不見的膜,水壓對他不起作用。

‘煉體四重……’許離感知體內煉體進境,無悲無喜地心道,換作是初至頃山口時或之前,煉體四重的進境都會讓他感到喜悅,可就在剛才,在他的夢中,他獲得了更為恐怖、更為契合自身的傳承,他忽然覺得所謂煉體、所謂修身不過是小道罷了。

‘神道!’許離在心中默念,光影般的記憶在眸子上掠過。

那是一幕幕輝煌殘酷、血腥雄壯的殺戮與戰爭,成千上萬的星球在鐵蹄與硝煙中灰飛煙滅,數以億萬計的黎明百姓哭號著被壘成京觀,有莽漢手執擎天巨柱,一揮舞,就能攪碎星河,有道人輕咄一聲,噬星吞陸的星海巨獸支離破碎,在這些能擒日拿月、掌碎星辰的大能們麵前,萬生萬物如同螻蟻般脆弱不堪一擊。

八極帝國麵臨著建國以來最為凶猛致命的危難,曾與太宗皇帝並肩作戰的八大柱國後人正鎮壓著宇宙邊隅,力所不能及,待反應過來時,叛軍已直抵帝京。

京外一尊尊經天緯地的宇內至高陸續林立,其各自周身散布的氣焰疊加在一起,即便是曾被高祖皇帝臨飛升前加持過的帝京星,萬法不侵,也不得不在滔天氣焰下瑟瑟戰栗。

身著九五龍袍的文宗皇帝燕煜端坐在九龍金漆龍椅之上,坐北朝南,從金鑾殿內向外望去,遙遠天邊一張張熟悉麵孔龐大到占據蔚藍的天空,也占據他滴血的心房。

這些都曾是他寄予厚望、委以重任的臣子,此時卻佇立京外,冷眼視之,協逼他退位。

燕煜目露悲哀。

文宗皇帝重文輕武,在他的統治之下,興科舉、倡詩詞、采檄文、升禮樂,四海升平,大同之兆,禦史造反一事尚未發生前,以文興為年號的八極帝國被許多清明之士稱作為有史以來最為禮樂和諧的時代,文起帝京是那個時代的標誌。

作為八極帝國政治中心的帝京星,囊括了八極帝國版圖中幾乎所有最富驚才之文人,卻少有赳赳武夫。

此刻,叛軍直伐帝京,帝京武防空虛,毫無抵抗能力,燕煜除了束手就擒,讓位於人,別無他法。

然而,就在此時,文殿天柱孟長欽,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奉命於危難之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睜眼則天地明,閉目則天地黑;叱之則響驚雷,怒之則降風火。

一言出,萬法景從,一眼視,幽冥罩現。

孟長欽自文殿走向金鑾殿,步步生蓮,字字珠璣,誦完《伐無道疏》,京外已屍橫遍野、再無生人。

搖搖欲墜的八極帝國由於孟長欽的橫空出世而得以再續一命。

大喜過望、餘悸未消的文宗皇帝燕煜為感激孟長欽護國有功,封號“文王”,為一字並肩王,與皇權並肩,其後人封為文王世家。

自此,孟長欽被譽為宇內至強,其作為立族之本的神道法門被諸多宇內至高稱為同修身並駕齊驅的修煉法門。

此話有失,神道之奇詭更勝修身,凡是孟家子弟在外行走,難逢敵手,是名副其實的同階無敵。

然而,好景不長,孟長欽在世時,孟家之勢壓滅諸天,即便是八柱國也得屈從其下,遇必恭稱王上,但孟長欽逝世後,後輩未能達到老祖在世時震懾天下的境界。

武宗皇帝燕辛是文宗皇帝燕煜之後的第三任皇帝,與燕煜在位時的崇文弱武不同,燕辛以武為尊,野心勃勃,對於皇權有著癡狂的執念,因此視與皇權平起平坐的孟家為眼中釘。

他與同樣不甘屈於人下,已對孟家失去忌憚的八柱國後人聯手,隨意尋了個借口,屠滅孟家滿門,從八極王朝曆史中徹底抹去了孟長欽及孟家的存在。

神道,由此消聲滅跡。

除卻一個多年前前往北海道遊曆未歸的孟家二祖,孟長欽嫡子孟如歌。

孟如歌自北海道歸帝京,找不著孟家府邸,以為是府邸搬遷了,於是就運用神道回溯時光,從奔騰不息的黑白時間長河中,他看到一張張親切的麵孔倒在血泊中眼神絕望,他看到陌生的武宗皇帝燕辛堂皇地端坐高天,神情冷酷,他看到八柱國的私軍殘忍無情地屠殺手無縛雞之力的孩童與女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