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讓孩子學會分享(2 / 3)

6.對孩子進行分享行為的訓練。

這可以從嬰兒期就開始,如孩子拿著鏡子,家長拿著茶匙,家長溫柔而愉快地遞給孩子茶匙,然後從他手中拿走鏡子,通過這樣反複地交換,孩子便學會了互惠和信任。

7.給孩子分享的實踐機會。

經常組織孩子與小朋友開展生動有趣的活動,讓孩子與小朋友們共同活動,與小夥伴交換玩具,學會共同分享活動的快樂。常提供孩子為家長服務的機會,如在家裏買了水果、糕點時,讓孩子進行分配,如果孩子分配得合理,就及時表揚強化。

8.父母為孩子樹立榜樣。

父母要做與人分享的模範,經常主動地關心幫助他人,如給孤寡老人問寒送暖、給災區人民捐衣送物等。培養孩子學會分享,最需要的是情感的熏陶和榜樣的示範。家長若能與朋友友好交往,孩子自然也能從中體會到人與人之間可以共建的美好關係,體會到給予的快樂和得到回報的驚喜。家長努力做到以身作則,就能使自己從“說破嘴皮也無濟於事”的苦惱中解脫出來。父母應和孩子一起在吟誦古詩《遊子吟》時,讓幼兒體會“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深刻含意。經常講一些《烏鴉反哺》、《孔融讓梨》、《黃香溫席》的故事,讀一些報刊上少年兒童為父母分憂、立誌再艱苦也要完成學習任務的真人真事,特別要以父母本人愛國敬業、關懷長輩和他人的行為去感染子女,讓孩子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同時,要擴大孩子的視野,讓他們敢於麵對現實和具體困難,樂於為父母分擔責任。從家人的重病、下崗、遇盜、受災中,進一步理解生活的多麵性;從電視報刊上反映少年兒童被拐騙、上當、吸毒、犯罪等的事實中,逐步培養其判斷是非、抵抗不良誘惑的能力。做父母的不必為患病、災禍或下崗造成的經濟拮據、生活水平下降等而向孩子說謊、隱瞞,而要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向孩子說明情況,說明困難,共同分憂解難,使子女領悟人世間每一片麵包都是要用汗水換來的道理,認識生活中的挫折,體驗父母的愛心和撫養自己的艱難,從小懂得向別人奉獻愛心的歡欣和快慰,知道戰勝挫折、困難帶來的成功感、自豪感。

9.要善於創設時機。

給孩子買了新玩具、新圖書,要引導孩子妥善整理,並和別的孩子一起享用。家中鮮花開放時,啟發孩子帶一盆到幼兒園和老師、同學一起欣賞。對四五歲的孩子更要在遊覽、參觀中給孩子講解家鄉的新建設、民族英雄的曆史故事,欣賞祖國的美麗山河,學會愛護花草樹木,保持公共環境的整潔衛生和安靜。

10.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

家長可以給孩子講《三個和尚》的故事,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問孩子這是為什麼?然後告訴孩子由於缺乏合作精神,三個和尚隻能“沒水喝”。沒有人願意陷入“沒水喝”的境地,但要“有水喝”必須具備良好的合作精神。還可以給孩子看動畫片和講故事時,適當地加入一些教導的話會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利用故事“兩隻笨狗熊”,向孩子說明“不能吃小虧終將吃大虧”的道理。

11.不要矯枉過正。

家長要注意掌握分寸,要知道孩子畢竟是孩子,不要勉強孩子什麼東西都與人分享,更不要因孩子拒絕分享而懲罰他。

多數家庭裏隻有一個孩子,父母都很疼愛,但疼愛要有度,要讓孩子在感受到愛的同時,學會分享,學會感恩。那種孩子要什麼便給什麼,無原則地給予對於孩子的成長並沒有多大的好處,相反會害了孩子。

從小培養孩子感恩分享,這不僅是一種禮儀,更是一種健康的心態,也是一種社會進步、現代文明的體現。在家庭裏父母對子女之愛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互動的。做子女不僅接受來自父母之愛,更應懂得愛的反饋和回報。隻有學會分享,將來在學校裏、社會上,才能更好地與周圍人相處和合作。因為將來的社會不僅是競爭的社會,更是合作的社會。

在培養孩子分享和感恩方麵,曉曉的母親做得很好。曉曉參加過各種比賽、競賽,拿過各種級別的獎狀和獎杯。每當女兒取得好成績時,父母不是先誇獎他,而是首先提醒女兒:無論取得什麼樣的榮譽,都離不開你身邊的同學、老師。每年曉曉過生日時,媽媽總是要帶她到醫院去看望當年的產科醫生,感謝他將孩子帶領到這個世界上,是他高明的醫術才迎來孩子的第一聲啼哭。由於受到母親的感染,曉曉從小便懂得感謝幫助過自己的人。有一年曉曉過生日時,由於媽媽工作忙出差在外,原以為女兒會忘記去看望醫生,誰知醫生卻告訴媽媽曉曉一大早就給他打電話了,並說了一番讓人很感動的話。由於母親的培養,曉曉從小就學會了感恩,從小就知道讓周圍人都來分享自己的快樂。每當全家用餐,當從母親手中接過飯碗時,她會以微笑和“謝謝”來感謝父母對她的關愛。當從父母手中接過新文具、新衣服、好吃的食品時,她都會懂事的對父母說一聲:“謝謝!”

培養孩子學會分享,不但要分享自己的食物、自己的快樂,同時,還要培養孩子學會分享家務。對此,有些家長不理解,要孩子做家務,怎麼可能?他還很小呀!我們大人可以做完的,隻要他不搗蛋,越幫越忙就好了。再說了,孩子做家務有時做不好,大人得重新做,那還不如大人做省事。很多父母總是抱著“孩子還小不懂事”的心態,將孩子驅離現場,如此做法卻讓孩子失去對家關心的機會。其實父母可以依孩子年齡,試著讓孩子學習做家務,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在做家務方麵,美國父母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大部分美國家庭對於孩子要做的事都分工清楚,他們每周一次貼出要幹的家務勞動內容,將某一特定的任務指定給一個孩子去幹。要知道,大多數孩子難於去完成需要一個多星期才能完成的工作。分配任務時,並不是某個孩子固定的隻做某項家務,父母會適當地進行調配,使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去做最沒興趣和最容易幹的工作。分配完任務後,他們會告訴孩子完成任務的期限。然後,檢查孩子的完成情況。使孩子和家人因自己的勞動而產生一種完成任務的成就感。當然,在分配家務時,父母要做的事情也必須讓孩子知道,否則,孩子可能會認為父母隻在吩咐他們做家務。作為家長,應該使孩子知道自己也要做比他多得多的工作。在美國家庭中,孩子做完自己分配的活後,父母會向做家務的孩子道謝。稱讚隻是適於孩子的一種鼓勵方式,家長還要經常告訴孩子,對他們的幫助多麼感激。這種真誠的感謝會令孩子更積極地成為做家務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