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讓孩子學會分享(1 / 3)

讓孩子學會分享其實是一種懂得感恩的體現。近年來,由於家庭結構的日益“核心”化,大多數家庭隻有父母和一個孩子。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是父母、祖輩、親友等照顧,撫愛,贈物和智力刺激的集中對象。他們受到的關心和愛實在太多,而引導他們去付出關心和愛的機會、措施太少。他們從不懂得要分享食物、玩具、圖書,從不知道父母在工作和家務雙重負擔中付出的辛勞。他們習慣於為所欲為、有求必應的生活,認為這是理所當然地享受,很少想到別人的需要,以致使相當數量的獨生子女染上了自私、懶惰、任性、缺乏責任感和不會關心他人的毛病。常常聽到這樣的事:有的父母心甘情願地節衣縮食,省下錢來用昂貴的代價買“名牌”,一味地滿足子女的高消費;有的父母下崗以後,怕子女難過、委屈,瞞著家人去幹累活、髒活,卻仍讓子女過養尊處優的生活。而可悲的是在這樣的反差中成長的兒女給父母的回報卻是冷漠和自私,他們極少知道感恩。

一位張姓女士說,她的女兒已經10歲,但是洗頭洗腳、掃地鋪床、倒垃圾洗鞋襪什麼都不會做。平時以學習為重,張女士不敢讓孩子分心。假期裏他想讓孩子分擔一些家務,如拿牛奶、刷鞋子、打掃自己的臥室等。可是,才幹了兩三天,孩子就不耐煩、不願幹了,並說“暑假是給我們學生休息的,不是讓家長偷懶的”。還有一天,張女士頭痛發燒,中午回家沒做飯就倒在床上。女兒放學回來,不但不講一句關心、體貼的話,反而大喊:“你肚子不餓,就不管我的死活了嗎?要睡也要先給我做好飯菜再睡;要不,打電話叫爸爸回來給我做飯!”每每對別人說起這件事,張女士都會流下傷心的淚。

列寧曾說過,“假如你的將來不願悲傷——就不要忽視你們的孩子任何一種細小的行為。”父母若不在培養孩子的愛心上下工夫,若不從小教育孩子學會與自己的家人朋友分享,就可能帶給自己無窮的哀傷、痛苦,特別是老來時的悔恨和不幸。

貝貝一向“獨享”意識很濃,平時在家總是吃獨食,讓他分一點給爸爸、媽媽都不肯。一次爸爸下班回來吃了他喜愛吃的糕點,盡管爸爸表示明天立刻給他買,可貝貝仍然哭鬧打滾,不依不饒。他的玩具更是不讓別人碰。鄰居孩子芳芳來貝貝家玩,看見貝貝正在玩小火車,便用手摸摸並說:“好神氣的小火車呀!”貝貝小氣地將小火車收藏起來,說:“這是我爸爸買給我玩的,你回家讓你爸爸給你買呀!”才三歲的孩子,“我”字在他腦海裏竟如此膨脹,將來長大,這個以“我”為中心的小氣的孩子豈不是要自嚐苦果?

現實生活中,小氣的孩子並不少見。“小氣”雖然不是什麼大毛病,但如果是一個什麼都不願與他人分享獨占意識很強的人,是很難與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的。所以,從小培養孩子與他人分享的意識很重要。

父母要教育孩子從小學會分享,與家人和朋友分享自己的食物,分享自己的快樂。那麼,如何教育呢?如何教孩子不小氣,大方地與大家分享呢?

專家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慢慢培養孩子。

1.家庭生活不能處處以孩子為中心。

首先父母應取消孩子的獨食,寧可經濟上多支出一些,好東西也要大家分,有時家長有意識地少吃一些,也盡可能不讓孩子察覺。其次不要時時處處都圍著孩子轉,把孩子看成“小皇帝”。過去,孩子有點芝麻大小的事,隻要吆喝一聲,父母家長便放下手中的一切,哪怕正在炒菜,也風風火火地趕到孩子身邊。如果孩子有什麼事,得過來給大人講,不急的事要等大人的事告一段落再去解決,這樣逐漸去掉孩子以“我”為中心的意識。再次,要讓孩子心中有父母、有他人,讓其懂得是父母、他人、國家和社會為他帶來了幸福。我們有意識地帶孩子去看新生兒的父母是怎樣無微不至地照料嬰兒的,以幫助孩子補上記憶中缺少的那部分。孩子看到新生兒的母親托著孩子,觀察孩子消化情況時深深被感動了:“媽媽真好!”風雪天當孩子裹在羽絨服裏還在瑟縮時,家長可以提醒他看看頂著風指揮交通的警察叔叔,想想日夜守衛在祖國邊境的邊防軍戰士。烈日炎炎的盛夏,家長有意識地讓孩子在太陽下站一站,體味一下酷熱,再看看那些正在施工的建築工人想想在田裏揮汗如雨勞作的農民……如此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教育,孩子便會漸漸感悟到父母的辛苦,漸漸學會將自己的東西與父母分享,他們會漸漸知道關心他人了。

2.不要過分溺愛孩子。

孩子吃獨食,不願與他人分享,是與父母的溺愛密切相關的。很多家長出於對孩子的愛,把好吃的好玩的全讓給孩子,孩子偶爾想讓父母分享,父母卻在感動之餘,常說:“我們不吃,你自己吃吧。”長此下去就強化了孩子的獨享意識,他們理所當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據為己有。從孩子很小時起,父母、長輩外出回家時,就要讓孩子為他們拿拖鞋、搬椅子、端茶水、送報紙、遞眼鏡等。奶奶生病了,要啟發孩子去慰問:“您哪裏不舒服呀?”“想吃什麼呀?”“我來為你唱個歌、講個故事、捶捶背、摸摸胸。”並樂意把自己最愛吃的東西省給爺爺奶奶吃。端上可口的水果、香氣撲鼻的雞魚肉蛋時,不讓孩子獨吃獨占,要養成“大家分享才快樂”的飲食習慣。知道誰更需要、誰最辛苦、誰有病痛、誰沒回來,要給他留下應有的一份。引導孩子觀察他人的表情,理解別人苦惱悲傷的緣由,努力想出辦法來減輕別人的痛苦、煩惱,使大家快樂。

3.不能讓孩子搞特殊化。

在家庭生活中要形成一定的“公平”環境,這無疑對防止孩子滋長“獨享”意識有積極的意義。家長還要教育孩子既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別人,知道自己與其他成員是平等的關係,自己有願望,別人也一樣有願望,好東西應該大家分享,不能隻顧自己不顧別人。

4.讓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孩子之所以不願與人分享,是因為他覺得,分享就是失去,家長應該理解孩子這種難以割舍的“痛苦”,讓孩子明白,分享其實不是失去,分享是一種互利。分享體現了自己對別人的關心與幫助,自己與別人分享了,別人也會回報自己同樣的關心與幫助,這樣彼此關心、愛護、體貼,大家都會覺得溫暖和快樂。

5.要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的本領。

要鼓勵孩子除了“自己的事自己做,不給別人添麻煩”以外,還要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以幫助他人為快樂,以會勞動、能負責為榮耀。例如承擔適度的家務,主動幫爺爺澆花、喂魚;給晾衣服的媽媽遞衣架;為鄰居老人拿牛奶、傳信件、送書報,並堅持不懈。父母對孩子良好的言行要給予微笑、鼓勵,而不是物質允諾。愛心應當是不圖回報、不計代價的。有的父母拒絕和不準孩子參加家務或社區勞動,生怕減少了孩子看書、習字的時間,怕分了孩子的心,影響學習成績。其實,如果安排得當,適量的勞動與專注的學習交叉進行,可以調節大腦不同區域的負荷,更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認真負責的勞動態度、有條理的勞動習慣可以遷移為相同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使孩子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