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們來講,家長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感,就應該讓孩子有一顆愛心,教孩子懂得愛和愛什麼。愛祖國、愛人民、愛黨、愛勞動等,自然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情感。但是,由於低年級孩子的心理特點,他們的情感還是很具體的。所以,應該首先懂得愛媽媽,由愛媽媽而愛他人,進而懂得愛人民;應該首先懂得愛家,由愛家而愛家鄉,進而懂得愛祖國。這些“愛”的核心是心中有他人。
那麼,愛媽媽跟愛他人是不是一致的呢?我們不妨先看看公共汽車上的一幕:一個七八歲的男孩又擠又鑽,搶先上車占了兩個座位。母親上車後,坐下來抱著孩子又親又誇,孩子自然也認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非常高興。這時,上來一位老大爺,搶座的孩子無動於衷。在另一個座位上的孩子主動起身擠到母親懷裏,很有禮貌地招呼:“請爺爺坐到這兒吧。”老大爺說聲“謝謝”,孩子回聲“不謝”,贏得了不少乘客的讚許目光。母親輕輕地拍拍孩子的頭,表示讚賞。
家長朋友們請推測一下,這兩個孩子一旦在自己和媽媽的利益發生衝突時,誰更懂得愛媽媽?並不費解,十之八九是後一個孩子。前一個孩子表麵看來似乎是愛媽媽,但實質是自私心理的表現:在不損害孩子個人利益的前提下,媽媽和他人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先顧媽媽,實際上是先維護了個人的一己私利。依照這樣的觀念,當孩子個人利益與媽媽利益發生衝突時,也就極容易首先想自己而不顧媽媽了。所以,我們說愛媽媽實質上是愛他人。當孩子自己和媽媽的利益有衝突時先為媽媽著想,您說這不是愛他人嗎?就是說,隻有真正懂得愛他人的孩子,才知道真正地愛媽媽。
如今的孩子,雖然多是獨生子女,但大部分也能熱情待人,懂得關心別人。可是,我們也經常看到,確實有一些孩子對人很冷漠,隻知道關心自己。這是天生的差別嗎?不,這是孩子所處環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造成的。
當孩子形成初步的自我意識後,他們會逐漸意識到自己與別人的關係,把“我”和“別人”區分開來。於是,在與人的接觸中,他們常常會提出“我要”、“給我”、“這是我的”等說法。最初,這應該說是心理發展的一個進步,因為孩子知道“我”了。但是,成人如果不注意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孩子的自我意識的發展就會受到消極的影響,變得私心嚴重,心中隻有自己,對別人毫不關心。這時候,最需要父母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和教育,使孩子從狹隘的“自我”中解脫出來,成為一個懂得關心體貼他人的好孩子。
怎樣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顆“愛”的種子,教孩子心中有他人呢?專家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父母應該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抓起進行培養。
比如吃飯時讓孩子和大家一樣,不單獨為孩子起“小灶”,還要教孩子把可口的東西讓爺爺、奶奶先吃;家中有人上夜班白天需要休息時,您要讓孩子保持安靜;同學病了,教孩子去看看……通過這些日常生活的件件小事,來培養孩子懂得遇事為他人著想。
2.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關心。
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關心,特別是夫妻之間相互恩愛、體貼。這對於培養孩子的愛心,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在餐桌上,在給孩子夾菜的同時,不忘給愛人也夾一筷;出門前,在給孩子整裝的同時,也不忘叮囑愛人一句;外出購物,在給孩子買玩具衣物的時候,也不忘和孩子商量給爸爸或媽媽買一樣什麼東西;一個西瓜切開來,總是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偶爾一方不在,總是跟孩子商量著,把剩下三分之一留給爸爸或媽媽吃。當孩子誠心誠意請家長分享自己的東西的時候,如果家長堅決推辭,哪怕隻是象征性地分享,也不肯接受,謝絕孩子的一份好心,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沒有了謙讓和與人分享之意了。因此,作為父母,在培養孩子與人分享的同時,自己首先要學會坦然地與孩子分享,成為與孩子分享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