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先秦建築(1 / 3)

我們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他們是如何適應大自然、為自己營造居室的?還是 讓我們循著先人的足跡,回到那遠古的年代吧!

一、山洞為家

根據考古發現,我們的祖先最初是將山洞作為棲身之地的。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住所,是四五十萬年以前北京猿人居住的龍骨山岩洞。此外,在遼寧、貴州、廣東、湖北、浙江等地均發現了屬於舊石器時代原始人所居住過的岩洞。人們利用這些岩洞來避風雨、防野獸、生兒育女、繁衍後代。以北京人為例,他們居住的條件是很差的,但仍斷續地住了很長的時期,留下了四十米厚的堆積物,有一個時期山下漲大水,淹沒了山洞,他們隻得暫時轉移出去,以後再遷回來。有一個時期,北京人遷走了,這兒便成了鬣狗的領地;後來北京人又趕走了鬣狗,再度住下來。他們居住的山洞洞頂不斷塌落,洞底逐漸被填高,他們又挪到洞裏另一塊地方居住;直到洞穴內外的環境發生了變化,加以氣候一度轉冷,他們才遷走了。一般來說,我們祖先所居住的山洞都依傍著小河,他們在那裏汲水,又利用河灘上的礫石製成石器,並利用石器齊心協力圍捕、獵取生活在小河兩岸的水牛、水獺和水河狸等野獸。從上麵粗略勾劃出的我們祖先的生活圖景來看,我們的祖先還僅僅是被動式地利用岩洞來棲身而已,他們甚至還不會規劃自己的居室。

到了一萬八千年前的山頂洞人,情況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山頂洞人過著母係氏族公社的社會生活。他們住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東北部的一個自然山洞裏,因而被稱為山頂洞人。他們雖然仍然住在自然山洞裏,但已經能有意識地規劃自己的住所。山頂洞洞長約十二米,寬約九米,麵積為九十多平方米,可容十幾人到幾十人。山頂洞人將居所分為“上室”和“下室”。上室在洞口處,是他們的公共住室;下室在洞的深處,是他們的公共墓地。山洞周圍的廣闊地區是他們狩獵、捕魚、采集的場所。他們依靠集體的力量,在周圍地區活動,獵取野獸、捕撈魚類、采集植物,同時還要防止野獸的襲擊。他們將各種食物帶回到山頂洞裏,然後燃起篝火,一麵烤幹洞底,一邊燒烤食物,到了夜晚,既可以禦寒,同時也可嚇跑野獸。在山頂洞裏發現有燃燒過的灰燼、炭塊和燒成黑色、灰色的獸骨。

如果說在從北京人到山頂洞人這段人類發展史中,我們的祖先尚處在被動地適應自然界,簡單地利用自然的山洞作為棲身之所的話,那麼在其後的從母係社會向父係社會過渡及父係社會向階級社會(奴隸社會)過渡的進程中,我們的祖先已經開始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來營造自己的居所,並不斷地改進、完善。於是,便有了中國原始的房屋,或者說是中國古代建築的雛形。

二、掘穴而居

由於氣溫的轉冷,周圍環境的變化,人們被迫離開山洞,來到長江流域的平原,來到黃河流域的黃土高原……他們因地製宜地營造了大量的居室,從已發現的數以千計的氏族公社遺址中我們發現,由於各地氣候、地理、材料等條件的不同,營建方式也多種多樣,其中有兩種最具代表性的房屋遺址:一種是長江流域水網地區常見的幹欄式建築;另一種是黃河流域的木骨泥牆房屋。

讓我們先看看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先民們是如何營造他們的居室的吧。最初為了生存下去,白天他們在黃土高原上利用簡單的打製石器作工具來追捕野獸、采集食物,並在黃土表層向下挖掘洞穴。長期的實踐,使他們掌握了黃土層土質均勻、含有石灰質及壁立不易倒塌,便於挖作洞穴的特點。我們把這種處於黃土層地表下麵的、形似袋子的洞穴稱作“袋穴”。袋穴的洞口是露天的。到了夜晚,他們便躲進袋穴裏禦寒、休息、防止野獸的襲擊。一處的食物被采集得差不多了,或是當地的野獸稀少了,他們又得換一塊新的天地,挖掘新的洞穴。總之,他們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漂泊流徙的生活。

隨著工具的改進,由原來使用簡單的打製石器到改用磨製石器,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婦女在采集植物的過程中逐漸學會了人工栽培粟等農作物,於是便有了原始的農業。氏族公社便從以前隻能進行采集和漁獵活動,從利用自然界現成的東西維持生活,進步到以農業為主的綜合經濟。有了原始的農業,人們才有條件進行副業生產,如家畜飼養業和原始手工業。有了以原始農業為主的綜合經濟,人們的生活才有比較可靠的保障,人們開始從以前逐水草而居的漂泊流徙的狀態過渡到定居生活。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生活質量的逐漸提高,人們對居所有了新的要求。他們已不能再安於那黑暗無光又不通風的地穴生活。他們開始建造新居,隻挖一半在地下的淺穴,而不再深挖下去。淺穴的麵積二十平方米左右,深約六七十厘米,隨即利用穴居時代積累的對黃土地層的認識和夯築的技能,將這方形土坑作房基,並利用坑壁作牆基和牆壁。然後在居住麵和牆上塗敷草泥,抹平抹光,有些還加以烘烤,防止潮濕,使房屋經久耐用。然後在四周牆壁中依次安豎作為支柱的木架,在木架上麵加蓋屋頂,以便使房屋高敞通風,同時也便於采光。為了支撐屋頂,有的室內還立有對稱的四根較粗的主柱,在主柱周圍或附上很厚的泥圈,夯打結實,或利用天然石塊作柱基。在木柱上架設橫梁和椽子,再鋪蓋柴草,或者再塗抹一層草拌泥,便做成了可以抵禦風雨、防止日曬的屋頂,屋頂呈四麵坡的形狀,我們從北方農村的窩棚尚能找到它的本來麵貌。

位於陝西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遺址,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典型的母係氏族村落。這個依傍於河的村落,包括居住區、窯場和公共墓地三個部分,總麵積約五萬平方米。處於遺址中心位置的是居住區,采用類似圓形的平麵布局;房屋的排列都有一定的次序,許多小房屋分布在中央一所大型房屋的周圍。這座長方形房子,南北長125米,東西寬10米,顯然是氏族成員活動的公共場所。在這裏,我們似乎看到了當時氏族成員歌舞、歡樂的場麵,又似乎聽到氏族成員們圍坐在灶坑旁熱烈討論的聲音……

這裏的房屋構造不僅有半地穴式的,還有地麵建築。房屋的外形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圓形的房子的屋頂有的呈圓錐體,有的呈截頂圓錐體。半地穴式的方形房子,雖然較之袋形地穴已有較大進步,但屋內仍顯得陰暗潮濕。平地建築的方形房子,是兩麵坡屋頂四麵立牆的房子,它已有了分隔成幾個房間的房屋,同我國後來的方形房屋的建築形式十分相似了。這些房屋的牆體多采用木骨架上紮結枝條後再塗泥而成。屋內有三至六根立柱支撐著屋頂,屋頂用木椽緊密排列,往往也是上麵塗泥或覆蓋茅草而成。屋內中央有瓢形灶坑,用來保存火種,照明和燒煮食物、屋頂設有排煙口。有些地麵和牆麵或用細泥抹麵或燒烤表麵而使之陶化,以防潮濕。在居住區的周圍還挖有一條寬深各約五至六米的防禦溝。所有這些均表明當時的聚居點已有了規劃的形式。

有趣的是,半坡遺址中以一所大房子為中心的原始社會的生活方式一直影響到今天,成為中國建築的一大特點,這就是集合若幹單體建築組成“組群”的總體布局原則。

到了距今約四千多年,人類社會已由母係氏族公社過渡到父係氏族公社時期。在龍山文化遺址,我們發現,類似半坡遺址的那種中心大型房屋沒有了。多數的房屋麵積也有所縮小,大概是為了適應一夫一妻製個體家庭的生活需要吧!隨著家庭私有製的產生,出現了平麵成“呂”字形的雙室相聯的套間式半穴居。其內室的中部有橢圓形凹入地麵的小灶,外室的北牆有壁爐,外室還設有供家庭貯藏用的窖穴。兩室之間有能容一人通過的通道相聯。此外,在河南、湖北等地也都發現了雙室相連的地麵建築及單間房屋。雙間式的房屋中間均有隔牆,房屋為土木結構。在浙江吳興錢山漾等地的良渚文化遺址也發現了麵積從5?20平方米不等的地麵長方形建築。房子四周立柱,平地起牆,正中架梁,蓋成兩麵坡的屋頂。考古發現龍山文化遺址的房屋內部地麵上普遍塗抹光潔堅硬的白灰層麵,從而使地麵保持幹燥、清潔和明亮。白灰麵出現於仰韶中期,而普遍采用則在龍山文化時期,其原料來自於人工燒製的石灰。此外,在龍山文化的遺址中還發現了土坯磚。

不僅如此,龍山文化的個別氏族已經懂得利用地下水,挖掘了水井。如在邯鄲澗溝的遺址中,就發現了兩口水井。井深約七米,井口直徑約二米。井的發明,使人們可以在遠離河流、湖泊的地方定居下來,從而擴大了居住的範圍。我們不僅從古文化遺址發掘中,也從出土文物中了解到我們的先人的生活情況。如在江蘇邳縣大墩子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製房屋模型,便屬於地麵建築的土木結構房屋,已基本上具備了後代房屋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