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姆渡??幹欄式建築群
當我們大致了解了黃河流域先民們的生活居住情況後,很自然地想到:生活在長江流域的祖先,他們的居住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隻能根據古籍上的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來想像我們祖先的生活情景,但是究竟如何才叫“構木為巢”,仍是眾說紛紜,不得要領。直到1973年夏,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縣的河姆渡村,發現了一處約七千年前的原始氏族遺址,這個千古之謎才被解開!我們知道,長江流域,湖泊密布,地下水位高,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不可能像北方一樣挖掘地穴,但人們又必須在這兒生活下去,既要預防野獸、毒蛇的襲擊,又要防止毒蟲的叮咬,還要經受那潮濕多雨的悶熱天氣的考驗。
我們的祖先經過不斷的摸索,發明了幹欄式的建築。何謂幹欄式建築?所謂的幹欄式建築就是“用豎立的木樁構成底架,建成高出地麵的一種房屋”。即《舊唐書?南蠻傳》中所說的:“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人並樓居,登梯而上,號為‘幹欄’。”河姆渡正是這種建築遺址。這種幹欄建築先在河湖邊上將木樁打入地下,作為房屋的地基,再用大小梁承托懸空的地板。有如西雙版納傣家的竹樓。上層住人,防潮濕、防毒蛇野獸;下層可飼養家畜,堆放雜物,河姆渡已發掘的部分是長約二十三米,進深約八米的木構架建築遺址。整個木構架建築由幾千根幹欄橫豎接合而成,估計原是一座長條形的體積相當大的幹欄式建築。在遺址中還出土了像柱、梁、枋、板等木構件及石器等加工工具。令人驚喜的是:在許多構件上都帶有榫卯,有的構件還有多處榫卯。板與板之間、柱與梁之間采用榫卯銜接的技術,使接口處不見縫。這不僅增加了木架構的牢度,同時也使建築物更加精確、更加規整。這就要求有相當高的工藝水平。我們的祖先,遠在六七千年前已發明並掌握了如此精湛的營造術,堪稱世界建築史的絕作!
這種幹欄式建築的遺跡在吳興錢山漾、江蘇丹陽香草河、吳江梅堰等地的新石器時代地層中均有發現,並影響到以後的各代一直到現在。我們在江南水鄉、福建等地乃至西雙版納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均能找到它們的蹤影。這種建築又成為日後樓閣式建築的嚆矢。在我國原始社會中,除了上述兩種代表性的建築外,還有一種叫做“石棚”的建築也值得一提。這種建築是用二至四塊豎立的巨石做支撐,上麵覆蓋一塊扁平的巨石而成,猶如用石搭起的棚屋,故名。這種類似歐洲石器時代的巨石建築之一的石棚,在我國北到遼東半島,東至山東,西南到四川,東南到福建均有發現。其中尤以遼東半島為多,計約大小石棚五十四個,分布於十一個縣區中,其中又以複縣鬆樹的石棚為最,其頂蓋長42米,寬35米,高28米。據推測,這種巨石建築當時是作為宗教儀式而產生的。
到了原始社會的末期,隨著人們適應自然界能力的增強、生產力的提高,人們的審美觀也逐漸形成。這時的人們已開始注意對建築物環境的規劃布置。同時,建築藝術也開始萌芽。有些部落在建築物上塗抹鮮豔的顏色,如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遺址建築的牆麵塗著紅色的條紋。有的部落建築還有相當複雜的裝飾性雕刻,如陝西省臨潼薑寨遺址的建築住房入口處牆壁上的刻紋圖案等等。我們的祖先逐漸告別漫長的原始社會而叩響文明社會的大門,中國的古代建築隨之也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四、最早的城和最早的宮殿
我們的祖先經過原始社會的長期陣痛,終於踏進了文明社會的門檻。公元前21世紀夏朝的建立標誌著我國奴隸社會的開始。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國的古代建築亦生機勃發,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征。關於夏朝的建築,最早我們隻能根據古文獻的記載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世本》上說:“禹作宮室”。《呂氏春秋》也說:“夏鯀作城”。至於何謂宮室,什麼叫城,仍然是個未知數。雖然《竹書紀年》記載夏朝的末代統治者,桀時“築傾宮、飾瑤台”,在《帝王世紀》中更稱其“為瓊室瑤台金柱三千”。但總有要麼誇大其詞,要麼不著邊際的感覺。直到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師二裏頭發掘了古文化的遺址,其後一係列的考古新發現,才使我們得以走近古人,對夏朝的建築有個初步的了解。在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登封告成鎮北麵嵩山南麓王城崗發現了四千年前的城址,可能是夏朝初期的遺址,我們知道,嵩山附近的豫西一帶曾是夏王朝的統治中心地區。遺址包括東西緊靠在一起的兩座城堡,其中東城已被河水衝去,西城平麵略呈方形(約九十米見方),築城方法比較原始,是用卵石作夯具築成的。在山西夏縣也曾發現一座距今約四千年的城址,而當時夏朝都城安邑據說是在這裏的,其規模為一百四十米見方。
此外,在豫東淮陽平糧台也發現了四千年前的城址,麵積稍大於前者。上述城址大致向我們展示了那一時期的築城方法和城牆的模樣、古城的規模。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宮殿建築的遺址是在二裏頭遺址被發現的,距今約3900?3500年。這是一座廊廡形的建築群的遺址,有規模宏大、結構複雜的夯土台基,夯土的範圍東西約長一百零八米,南北寬約一百米,整體近似於正方形,總麵積約一萬平方米,整個夯土台基呈北高南低狀,台麵殘高08米。經研究判明:該建築群是由堂、廡、門、庭等單體建築所組成。殿堂的建築麵積約三百五十平方米,為八開間,進深三間的重簷四坡式建築物。因為沒有發現磚瓦的遺存,根據《大戴禮記?明堂》及《呂氏春秋?恃君覽》中的有關記載,則可推知當時仍處於“以茅蓋屋”和“茅茨土階”的階段。殿堂的周圍有回廊環繞,大台南突出部位是大門的遺址,整個布局反映了我國早期封閉庭院(廊院)的麵貌,這一遺址也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我國最早的較大規模的木架夯土建築和庭院的實例。始建於公元前16世紀的商朝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大發展時期。商朝的統治區域遼闊,東至大海,西至陝西,南抵安徽、湖北,北達河北、山西、遼寧。商代已進入青銅時代,青銅器的製造業已經相當發達,除了製造大量的青銅禮器、生活用具、兵器外,也製造了一定數量的斧、刀、鋸、鑿、鑽等生產工具。這表明手工業專業化分工已很明顯。手工業的發展,生產工具的進步以及大量奴隸的集中勞動,使建築技術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商朝不僅築城的規模已遠遠超過夏朝,而且有一定的布局。現已發掘並經確認為商朝的城址有兩座。一座是鄭州的商城,另一座是湖北黃陂縣的盤龍城。鄭州的商城,周長六千九百米,全部都用夯土分段築成,橫斷麵呈梯形,平均底寬約二十米,頂寬約五米,高約十米。相比之下,盤龍城要小得多。
城垣南北約二百九十米,東西約二百六十米,總麵積隻相當於鄭州商城的二十五分之一,應是當時的一個小方國所在。盡管如此,它同鄭州商城一樣,在城內東北部的高地上均發現有不少大麵積的夯土台基,可能是宮殿、宗廟的遺址。在城垣的四周挖有城壕。到了商朝後期,都邑更為發達,不僅都邑的規模宏大,而且有規劃、有步驟,殷是商代都邑的代表。這個商代晚期二百七十多年的王都,在盤庚遷都於殷的時候,就確定了王室建築的方位,武丁時期又進行了大規模的興建工作。殷墟遺址範圍約二十四平方公裏,呈帶狀分布,綿延約五公裏。王宮區在遺址的中心區,王宮區西麵有一條人工挖成的壕溝,與洹河東麵、北麵的彎道共同構成一個環形的防衛設施。在王宮的西、南、東麵分布著眾多的居民點和大批的手工作坊。在王宮和居民區分布有水井、道路、儲藏物品的窖穴和奴隸棲身的地窖洞穴。在王宮區和居民區附近設有墓葬區。商代的宮廷建築雖然仍沿襲夏末的土木結構,處於夯築台垣茅茨土階的階段,但其規模與裝飾顯然有了新的發展。在鄭州商城的東北部約六萬多平方米的範圍內,發現了幾處大麵積的夯土台和大型房基,最長的約六十餘米。在黃陂盤龍城遺址,城內東北高地約有六千平方米的宮殿遺址,夯築台基高一米左右。
已發現的三座主要殿堂基址,位於土台中部,南北向布置,相互平行,略形成一南北中軸線。殿堂的四周有回廊,中為四室的大型寢殿形製。四室中間較大,兩端較小,房基外圍繞有四十三個大柱洞,東西兩端各五,柱礎置於圓形或方形的礎穴中,礎石較大。四室均由木骨泥牆圍成,各室都在南壁中間開門,中間二室在北壁偏東處又開有後門,兩端兩室估計原有後窗,以適應長江流域濕熱氣候的要求。在殷墟已發現的宮殿夯土台基有五十餘座,其形狀有矩形,凵字形和長條形的,其最寬的達145米,長達80米,堪稱規模宏大。在夯土台基內用大塊天然卵石作為柱礎,其中一座大的宮殿共有三排三十個柱礎,還有圓形銅墊(又稱?)出現。殷墟還出土了大量的大理石的石雕,諸如虎、?、蟾、獸等,可能都是建築部件或裝飾物,這就印證了古籍中的“宮牆文畫,雕琢刻鏤”確有其事。殷墟商代宮殿建築都建立在夯土台基上,由牆體、木梁柱和坡屋頂構成,顯示了商代建築技術的水平。但這裏仍沒有磚瓦的出現,說明仍處於“茅茨土階”的階段。在殷墟中發現各個獨立的房子間,大抵采用東西南北屋,兩兩相對,中為廣庭的四合組織,這種四合院的房基已發現有四組,這說明在殷商時期,我國的四合院房屋布局法已經初露端倪。在殷墟、鄭州商城某地也發現了一般平民居住的小型房屋建築,其中殷墟的小房基,僅三米寬、五米長。而鄭州商城還保留著半地穴的形式,室內地麵或用黃細泥或用白膏泥塗抹一層,或經火燒使之堅硬光滑,這顯然帶有新石器時代的痕跡。在河北槁城台西村遺址發現的是地麵建築遺址,其牆壁下部用板築,上部用坯壘砌,坯間用草泥相粘。對於商朝的建築,除了根據考古發掘及古籍中的有關記載進行考證和推測外,也可以充分利用商朝的甲骨文中有關建築文字所保存的信息,這就使我們不僅能想像當時建築的大致形狀,且可據此推知出房屋建築的頂台及幹欄的樣式。在二裏頭,鄭州商城和殷墟的夯土基中均發現了陶水管,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陶質給水、排水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