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隋唐建築(2 / 3)

總之,開鑿石窟從另一個方麵體現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整體建築水平。其次,這些石窟也向我們間接提供了兩晉南北朝時期建築資料。雖然,如今這一時期的建築實例絕無僅有,至於木構架建築實例更是蕩然無存,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可以借助於這些石窟來獲得許多兩晉南北朝時期有關建築方麵的信息,這較之古文獻上有關的資料更直觀、更全麵,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填補了這一時期建築實例的空白。我們從這些石窟中可以獲得的建築形象主要有:城垣、佛寺的布局,塔、闕、住宅及其他建築。除此之外,還可以了解到當時的建築畫法以及建築部件的情況。城垣的形象主要出現在敦煌壁畫中,其數量有數百座之多,這對我們研究古代的城形,古城的建築情況包括城牆、城門、城樓、墁道、角樓及與之配套的馬麵、裏坊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也使我們得以了解新疆地區當年城垣的形象。我們在敦煌壁畫中約三百多幅大型“淨土經變畫”中則看到了當時佛寺的布局情況:通常為院落組合式的建築群。隋代多為一殿二樓的組合,隋以後的組合更複雜。佛寺院落則又分為單院、前後縱列的雙院和左右橫列的三院幾種,因時代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塔也是壁畫及石窟雕刻中的重要角色,在敦煌壁畫中出現的塔的數量相當可觀。從其結構來說,可分為木塔、磚石塔及磚木混合塔三種。其中以木塔為數最多,而磚石塔則甚少出現,密簷磚塔僅見一座。磚塔多數是由幾層?堵波所疊成,奇怪的是竟然找不到一座樓閣式磚塔。在北朝的壁畫中,磚木混合塔出現較多。所有這些均不同於現存的實例。而在雲岡石窟的四壁及中心柱上,則完全是磚石塔的一統天下,其形狀既有單層單簷的,也有三、五層乃至九層的。

另外,在敦煌壁畫中還可看到印度?堵波和中國重樓融合的情況,如在木構重樓上放置一座完整的?堵波的塔,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宋代。在敦煌壁畫中,我們還可以找到許多闕形建築,其中有在左右雙闕之間連以屋頂的。其間的屋頂大多低於主闕,當然也有平於或高於主闕的。這些壁畫也使我們了解到漢代以前的孤立雙闕是如何向隋唐至明清的凹形平麵宮闕發展的。當然在壁畫中也繪有住宅,雖然數量不多。大致有院落式住宅、塢壁和茅舍三種。在院落式住宅中又有單院、前後兩院和附建廄院等形式。宮殿內部的重重院落在壁畫中也有所反映。除此之外,我們還可發現許多圓形的監獄、圍有方牆的墓園、高台建築以及建於庭院水池中的木柱架立或磚石砌築的舞台。當然,我們還可找到戲台、烽火台、橋梁和棧道等其他類型的建築形象。除上述這些提供給我們的整體建築形象外,我們還可從石窟中看到大量建築部件的形象。諸如台基、階道、勾闌、牆壁、門窗、柱枋、闌額、鬥拱、屋頂乃至建築裝飾等。其中鬥拱形式較多,反映了北朝以來鬥拱的發展。在敦煌壁畫中所畫的北朝和隋代鬥拱形製具有不出挑的特點。大致有兩種:其一為簷下由上下兩層枋和人字斜撐組成桁架,置於櫨鬥上;其二是柱頭間連以闌額,柱頭鋪作為一鬥三升,補間或仍是人字斜撐,或為拱尾拖長的人字拱,或以人字拱和一鬥三升相間。尤其是後者,在雲岡石窟及龍門石窟中屢有發現,似為當時習用手法。

五、裏坊製城市的典型??大興城

大興城即唐朝長安城的前身。始建於隋開皇二年(582),因隋文帝楊堅在北周曾封為大興公,為紀念之,故命名為大興。隋亡唐興,仍定都於此,改名長安。唐初,又在原有基礎上多次進行大規模的修建。因始建於隋,又建成並興盛於唐,故一般又稱為隋唐長安城。隋文帝在開國之初,考慮到漢長安城宮殿屢遭戰亂,破壞嚴重,已不堪使用,加之官署民居混雜,城內用水不足,遂決定在原長安城東南另建新城。隋開皇二年,命高?、宇文愷營建新都大興城。大興城的總體布局深受曹魏王城鄴城及北魏洛陽城的影響。鄴城將宮室移到全城縱軸線的北部,使城內交通更為方便。而北魏的洛陽城則增加了東西二市。大興城繼承了上述都城規劃的傳統,采用中軸線對稱布局。在此基礎上,它將宮城、皇城和居住裏坊嚴格分開,對城市規劃布局又有新的發展。它具體是這樣規劃的:將宮城安排在居中偏北的位置,內設官衙,官辦作坊,倉庫和禁衛軍營房等。皇城建在其南麵,太廟與太社分別設在皇城內的左右兩邊。皇城的北麵是禁苑,皇城的東、南、西三麵均與居住裏坊為鄰。這年六月動工,先修築城牆,開辟道路,建造宮殿,然後修建坊市,到第二年三月已初具規模:其外郭東西十八裏一百十五步、南北十五裏一百七十五步,周圍六十七裏。現經多次勘察,得知外廓城南北八千六百五十一米七,東西長九千七百二十一米,周圍長三十六公裏。城內麵積約八十四平方公裏,為現存明清長安城的七倍,是明清北京城的二倍半。

城牆厚十二米。每麵開辟三門,門上建有城樓。城內除中軸線北端的皇城與宮城外,劃分一百零八個裏坊和二個市,以朱雀大街為界,東屬長安縣管,西歸萬年縣管轄。大興城的裏坊大小不一,最大的約八千零十二頃,小坊約一裏見方,和傳統尺度相仿。坊的四周築有又高又厚的坊牆,大都開四個坊門,朱雀大街兩側的小坊隻開東西兩個坊門。坊內有東西橫街或十字街,還有許多被稱為“曲”的小巷,由此通向各戶住宅。裏坊有嚴格的管理製度,日出開啟坊門,日落時擊鼓關閉坊門。貞觀後,在通向十二個城門的大街上,設置許多街鼓,用以掌握坊市啟閉的時刻。在朱雀大街兩側,東西主幹道南,設有東西兩市。東市名“都會”、西市名“利人”,麵積各約一百公頃。東市有一百二十行商店和作坊,西市為外貿街,有許多“胡商”(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居多)開的店鋪和各種行店,是國際貿易的場所。市內有井字形街道,寬十四至十六米。整個城內的交通呈嚴格的方格網狀,有南北大街十一條,東西大街十四條,其中通向城門的幾條主要幹道,十分寬暢,如在中軸線上的朱雀大街寬達一百五十米,而皇城與宮城之間的橫街則寬達二百米,最窄的也有二十五米。這些大道與裏坊的街道相通。另外還築有夾城,夾城與東城牆平行,夾城內築有皇帝專用禦道,可直達興慶宮和城東南的芙蓉池(後改名曲江池)。在街道的兩旁砌有排水溝,並植有槐、榆等行道樹。城東南角原有曲江,地形複雜,被宇文愷改作芙蓉園,圍入城內,引黃渠水注入曲江池。城西南角地勢低下,於是在此建造規模巨大的莊嚴寺,並建有三百三十尺高的木塔一座,以與曲江一帶的高地相對應,禁苑大興苑設在城外北側。

開皇三年又在城西側開挖直通宮城與禁苑的永安渠和清明渠,以滿足宮苑的用水和便於都城各項物品的運輸。其後又分別開挖了龍首渠和廣通渠,便利了交通。唐太宗繼位後,於貞觀八年(634),命人在長安城東北苑內龍首原高地上建造大明宮,作為其父太上皇李淵夏天清暑之用。到唐高宗李治龍朔二年(662),又大興土木,建造大明宮內門闕殿宇,次年以此為宮城,而將原來的宮城太極宮改名為西內,成為次要的備用清閑之處,唐代的政治中心就此移至大明宮,因此朝臣、貴族都集中到東城。唐玄宗時又將興慶坊改建擴充為興慶宮,還建設了曲江名勝遊覽區和南苑。長安城基本定局。據宋《長安誌》所載:城內長安、萬年兩縣共有八萬戶,其中包括人口眾多的許多達官貴族的府第,此外尚有寺廟的僧道、教坊的舞伎、樂工,再加上常駐軍隊約十萬,總人口將近一百萬,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同時也是當時世界上城市規劃最為周密的城市。長安城的建設規劃也成為當時及後世國內外都城建設的榜樣,至今我們還可從日本的京都、奈良西找到它的建築風貌。隋唐兩代繼承漢代的東西京製度,以洛陽為東都。隋煬帝大業元年(605),由宇文愷、封德彝等規劃營建洛陽城。隋末毀於戰亂,唐代初年重建。由於地形關係,洛陽城無法強調中軸線對稱,布局上不拘於方整,相反能根據地形來規劃建築,其道路寬度也適當縮小。此外,它對商業網點的設置也較長安城靈活,除了集中的市以外,在洛河沿岸的一些坊中也設置商業。中唐以後,由於交通和物質供應都很方便,吸引了不少貴族官僚在東都營建住宅園林,因而洛陽既是陪都,同時又是以園林著名的城市。

六、九天閶闔開宮殿的大明宮

隋唐時期除了在都市的規劃建設上有突出貢獻外,在與都市相配套的宮殿建築方麵也取得了極其輝煌的成就。在唐長安城中,以“三大內”最為出名,即西內太極宮,東內大明宮和南內興慶宮,其中尤以大明宮最為宏偉。大明宮建於龍首原東端,遙對終南山,利用天然地勢,崇峻高聳,可俯視全城,並可東眺灞原、南望秦嶺,氣勢壯闊。大明宮平麵呈不規則長方形,南寬北窄。北牆長一千一百三十五米,南牆長一千六百七十四米,西牆與南北牆垂直,長二千二百五十六米,東牆傾斜有曲折。宮城北部的東、北、西三麵城牆之外平行築有夾城。宮牆周長七千六百二十八米,所有宮牆均為夯土牆,僅在同城門相接處和城牆拐角處內外表麵砌磚。現存遺址麵積約三點五平方公裏。整個宮城共有三十三門,宮城南牆正中的丹鳳門為正門,東有延政、望仙二門,西有建福、興安二門;北牆正中為玄武門,其東有銀漢門,西有青霄門。全宮分成外朝和內廷兩部分。自南端丹鳳門起,北達宮內太液池蓬萊山,為長達數裏的中軸線。外朝沿襲太極宮的三朝製度。沿中軸線縱列了大朝含元殿、日朝宣政殿、常朝紫宸殿。軸線兩側采取大體對稱的布局。建有若幹殿閣樓台及若幹衙署(省),如中書省、門下省、弘文館、史館等。基本在宣政門一線之南,其北為內廷部分(“禁史”),為帝王生活區域,其布局以太液池為中心而環列,依地形而靈活自由;池中建蓬萊山,池周布置曲廊。曲廊又與周圍的殿宇廳堂、樓台亭閣相互呼應,成為顧盼有致的一個整體。寢殿則建於太液池的南麵,宮城之北,為禁苑區。含元殿是大明宮主殿,踞龍首原高處,位於大明宮中軸線上第一座宮殿。

它是舉行重要典禮儀式的場所。現大殿雖毀,但根據其遺址尚能推算出當年的規模。現存遺址高十餘米,東西長759米,南北寬423米,殿內麵闊十一間,進深四間,各寬53米。殿東、北、西三麵為白灰抹麵的夯土牆。北牆距北內槽柱中心五米,內槽柱南北跨距98米,殿四周為副階圍廊。殿階局部用永定柱平坐,這種較古的辦法,唐以後逐漸淘汰。殿址現存方形柱礎一座,下麵方形部分長寬各14米,高052米,占凸覆盆高01米,上徑084米。僅從這一構件的尺寸,便可窺見含元殿的尺度規模。殿東西三百米處有含晃門和昭慶門。該殿還建有上殿的坡道(龍尾道),它時而平坦,時而傾斜,七折起伏,長達七十五米,由十餘米高的墩台頂迤邐而下,整組建築氣魄雄偉,又突出了大殿的淩空感和壯麗的氣勢。道麵平鋪素麵方磚,坡麵鋪蓮花方磚,兩邊為有石柱和螭首的青石勾闌。含元殿東西兩側前方分別建有翔鸞,棲鳳兩閣,以曲尺形廊廡與含元殿相連,有如鼓風欲翔的兩翼。這組龐大的宮殿建築群,足可代表當時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和文化內涵,體現了唐代建築的雄渾風格,成為後世宮殿的範例。大明宮中另一處雄偉的宮殿是麟德殿。約建於麟德年間(664?665)而得名。位於太液池正西的高地上,東臨太液池,西近大明宮西牆的九仙門(距西牆九十米),便於大臣出入。是皇帝舉行宴會、觀看雜技樂舞和作佛事的場所。宮殿建在夯土台基上,台基周圍砌有磚壁,呈長方形,南北長一百三十餘米,東西寬約七十七米。

台基分上下二層,殿堂、廊廡建在上層台基之上。麟德殿由前、中、後三座殿組成,故又稱“三教殿”。麵闊十一間,總進深十七間,麵積達五千平方米,為北京故宮太和殿的三倍。中殿為主殿,東西寬九間,(兩山牆各占一間除外),南北進深五間,殿內有兩道隔牆,將殿分成東、中、西三部分,中部五間,兩側各二間;前殿東西寬亦為九間,兩山與中殿齊,前後無牆,兩端兩間進深四間,當中七間進深三間,前殿與中殿地麵均鋪六寸厚石板;後殿與中殿僅一牆之隔,兩山與中殿兩山對齊,進深三間,地麵鋪方磚,殿周環以回廊。殿後側東、西麵分別建有鬱儀樓和結鄰樓,兩樓前又分築東亭和西亭。樓亭均建於夯土高台上,樓亭廊廡襯托著三殿,構成一組具有唐代特色的大型建築群。而唐朝詩人王建在一首宮詞中所雲:“直到銀台排仗合,聖人三殿對西蕃”,更是為我們描述了皇帝在此歡宴西蕃的盛大場麵和豪華的氣派。還應該指出的是,含元殿和麟德殿的建築工藝技術已相當純熟,它用較小的木料構成宏偉的宮殿,兩殿的開間尺寸僅五米出頭,最大梁袱跨距,不過四椽,無論從尺度方麵,還是從用料方麵來看均不及後世,然而所建宮殿的規模卻遠遠超過後世。除了上述兩殿外,如前所述在含元殿北麵還有宣政、紫宸兩殿,在內廷則有蓬萊、玄武等殿及其他殿閣二十餘處,並有一萬六千平方米的太液池。許多遺址雖尚待發掘,但我們仍可從唐代詩人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的詩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中領略到大明宮當時壯麗豪華的氣勢及盛況空前的場麵。通過對上述大明宮遺址的考察,我們還可推想作為其建築楷模的隋太極宮的風采。除此之外,隋煬帝還建有陝西麟遊的仁壽宮,河南宜陽的顯仁宮等,自長安至江都的離宮別館四十餘所。此外,還有浙人項升設計的迷樓。唐閻立本監修的翠微、玉華二宮及其後建的驪山華清宮等。雖然所有這些富麗堂皇的建築均已不存於世,但我們仍可從敦煌唐代經變壁畫中找到它們的富麗與雄偉的形式。此外,這些宮殿建築所用的材料也較秦漢時代有了新的發展,如用錯金的門釘,殿頂已用施釉的黑色和綠琉璃屋脊,高級殿堂則以青棍瓦為主導。牆麵,構架用色以赤白兩色為主,是魏晉以來風格。唐代作風明朗健壯,很少繁縟裝飾。整個建築色調莊嚴肅靜,突出了渾厚的藝術特色。不僅如此,唐代的宮殿形製,影響及於日本。

七、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南禪寺大殿

隋唐建築除了在城市建設和宮殿建築的卓越貢獻外,在寺院建築方麵也是可圈可點的。隋唐、五代至宋是我國各種宗教的又一發展時期,這就促進了寺院建築的興旺和發展。直到今天我們還能夠親眼目睹唐代寺院建築的實例,南禪寺便是其中的代表。南禪寺位於山西省五台縣城西南二十二公裏李家莊西側的土崗上。它的創建年代不詳,大殿重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782),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大殿規模較小,麵闊三間(1162米),進深三間(967米),略近於正方形。位於現南禪寺四合院的最北麵,麵對山門。大殿采用單簷歇山式屋頂。大殿建築在一米多高的夯土台基上,比其它配殿高出一頭,顯得格外雄偉。殿前有寬大的月台,月台呈不規則的方形平麵,這是我國現存唐代建築的殿堂中絕無僅有的一例,為我國古代建築中頗為罕見的形製。殿身四周施簷柱十二根,其中三根為抹棱方柱,為始建時遺物,過去隻見於敦煌壁畫;其餘九根為圓柱,柱頭稍有卷殺當為建中三年重建時換上去的。各柱施素平青石柱礎。殿內外都用方磚鋪墁,四周方磚散水。殿的梁架結構簡單,為“四架椽屋通簷用二柱”,簷柱柱頭上,層層疊架,安有雄健的鬥拱,承托著屋簷。殿內無柱,亦無天花板,四椽伏?通達前後簷柱之外。整個梁架簡練淳樸,荷載適度。前簷明間安板門,兩次間設直欞窗。屋頂坡度為1∶515,是已知木結構古建築中屋頂最平緩的,整個屋頂采用灰色筒板瓦,整個大殿用材經濟,堅實牢固,雖曆經五級以上地震八次,仍完整無損。1966年的邢台地震,僅使殿身向東南傾斜,現已人工恢複原狀。這說明唐代建築技術已有很高的水平,對研究我國唐代建築的形製、結構和手法,認識唐代建築業的成就,均為極重要的實例。大殿內用磚砌有一個長84米,寬63米,高07米的大佛壇,約占殿內麵積的一半,當為宋、金時的遺物。壇上安有與木構架同時代的十七尊泥塑佛像,其正中的釋迦牟尼塑像,結跏趺坐於八角形的須彌座上,莊嚴肅穆,總高近四米。各像麵形豐潤,神態自若,比例適度,服飾簡潔,衣紋流暢,造型精巧,技法純熟,是現存唐代塑像的傑出代表作。此外,大殿局部尚留有唐代彩畫遺跡。南禪寺現存建築有明隆慶元年(1567)所建的龍王殿和清代所建的文殊殿,觀音殿(山門)、伽藍殿、羅漢殿等,共同組成一個四合院形式的院落。院落不大,東西五十一米,南北六十米,麵積約三千零七十八平方米。另有東院閻王殿(正殿),東禪房各三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