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隋唐建築(1 / 3)

自曹丕於公元220年廢除後漢獻帝劉協,建立曹魏帝國到公元589年隋滅陳,統一中國,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中國由一個大一統的國家陷於長期的分裂,朝代更替頻繁,戰爭連綿不斷,最後重又複歸統一。這一時期中國的傳統的儒家思想受到了衝擊,封建的禁錮得以鬆弛,這一時期又是民族大融合及廣泛吸收、融合外來文化的時期,這同樣體現在建築上。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表現最為突出的莫過於佛教建築及園林建築了。

一、中華第一古刹??白馬寺

若論中國的佛教建築,最早要數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的洛陽白馬寺。白馬寺位於洛陽老城東二十五裏,介乎邙山、洛水之間,漢魏故城遺址的西側。關於白馬寺的建立,與“永平求法”的傳說密切相關。據說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有一天夜裏,正在南宮就寢的漢明帝忽然夢見一個身高六丈,頭頸有白光環繞的金人在宮殿內飛行。第二天他告訴群臣,並詢問這是怎麼回事,博士傅毅見多識廣,他回答說:“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之曰佛,飛行虛空,身有日光,殆將其神也”。明帝一聽說,這便是西方叫佛的神,便大喜過望,急不可耐地派遣郎中蔡?、博士弟子秦景等十八人去天竺(古代印度)尋訪佛法。當他們一行來到大月氏國(今阿富汗一帶)時,遇上了兩位正在當地傳教的天竺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便邀請他們來中國傳教。永平十年,他們一行回到洛陽。因為是皇帝請來的客人,兩位高僧自然被安排到專門用來接待外國使節的鴻臚寺住宿,兩位高僧自然被安排到專門用來接待外國使節的鴻臚寺住宿,兩位高僧最初就在鴻臚寺翻譯隨身帶來的佛經《四十二章經》。

永平十一年,按照明帝的敕命,在洛陽將鴻臚寺按照天竺宮、塔的樣式,改建成專門供兩位高僧講經、譯經、住宿之場所,因為兩位高僧最初是住在鴻臚寺,於是就假借過來,以前作為官署之稱的寺便成了寺院的專稱了。之所以稱其為“白馬”,有兩種說法:《高僧傳》稱,“相傳雲,外國國王嚐毀破諸寺,唯招提寺未及毀壞,夜有一白馬繞塔悲鳴,即以啟王,王即停壞諸寺,因改招提以為白馬,故諸寺之名,多取則焉。”《洛陽伽藍記》卻說:“時白馬負經而來,因以為名”。據說當時確用兩匹白馬馱回所取的佛像和佛經。後來兩匹白馬死去,便在寺門外東西兩側雕刻兩匹白石馬,以作紀念。而現存的兩匹青石圓雕馬則為宋代的遺物。白馬寺建成後“金光流照,法輪東轉”,成為佛教傳入我國的第一座寺院,也是我國佛教發源地。故被尊譽為中國佛門之“祖庭”(祖師之庭院)和梵教之“釋源”(佛教發源地)。據說,白馬寺當年規模雖不能算大,但甚是雄偉,今存天王殿、大佛殿、毗盧閣等建築均為明代遺物。在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二百米處,有一座高二十四米的十三層磚塔,名曰齊雲塔,為金代所建,但在該塔座四周還遺存六根巨大方形柱礎,據說是永平十二年所造的齊雲塔遺物。當時該塔九層,高五百餘尺,共用了一年九個月的時間方建成。

如果該說成立,那麼當年的齊雲塔便成為我國佛塔的始祖了。除了白馬寺之外,東漢末笮融在徐州建浮屠祠,“上累金盤,下為重樓,又堂閣周回,可容三千許人”。如果說白馬寺是在中國殿堂基礎上,再參以印度製式加以改建的話,那麼浮屠祠則依循了印度和西域佛寺的製式,采用了以佛塔為中心的塔院布局,但塔的木樓閣式結構與四周的回廊建築,都已是中國的傳統式樣了。雖然,有漢一代,佛教在中華大地上影響甚小,佛教建築也是鳳毛麟角。但我們粗略可知漢代佛寺至少已有以殿堂為主和以佛塔為主的兩種布局形式了。然而,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卻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因而佛教建築也迅速發展並繁榮起來。據載,西晉時京內僅有寺院一百八十所,而到了北魏末年,僅洛陽一地便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全國各地共有三萬餘所,而南朝僅建康一地就有廟宇五百餘所,無怪乎唐代詩人杜牧還會發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感歎了。除了寺院之外,現存我國著名石窟,如雲崗、龍門、天龍山、麥積山、炳靈寺、敦煌等,都肇始於這一時期,其建築與藝術造詣,均達到很高的水平。

二、塔、殿並重的永寧寺

永寧寺位於洛陽市東十四公裏。北魏熙平元年(516年)胡太後令人建造該寺。據《洛陽伽藍記》、《魏書?釋老誌》等文獻的記載及對遺址的考古發掘,我們了解到該寺的主體部分是由塔、殿和廊院組成,並采取了中軸對稱的平麵布局和“前塔後殿”的布置方式。其核心是一座位於三層台基上的九層方塔,塔北建有“太極”佛殿,主體塔院後方及兩側建有僧房千餘間,都是“雕梁粉壁、青?綺疏”,富麗無比。寺院四周建有圍牆,牆上施有短椽並覆之以瓦,就像當時的宮牆一樣。寺牆四隅建有角樓,牆外掘有濠溝環繞,沿溝栽植槐樹。在寺院的東、南、西三麵中央辟門,上建門屋,院北則置較簡單的烏頭門。門樓拱券和院牆等處也都有壁畫和雕塑作裝飾。這些足以和帝王的宮室或一些禮製的殿堂一爭高低。在太極殿中供奉有丈八金像一尊,中長金像十尊,繡珠像三尊,金織成像五尊,玉像三尊,作工奇巧,冠於當世。真可謂“殫土木之功,窮造型之巧,佛寺精妙不可思議,繡柱金鋪,駭人心目”了。

然而,好景不長,就是這樣一所豪華的佛寺卻是命途多舛,存世不足二十年,便於永熙三年(534年)毀於一場大火之中。與佛寺一同毀於大火的這座木塔,據《洛陽伽藍記》記載:木塔共有九層,“高九十丈,有刹,複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師百裏已遙見之”。刹上還有容積為二十五石的金寶瓶,下有承露金盤三十重,金盤四周和九層的各角都垂有金鐸(鈴鐺),合計共有一百二十個;塔的四麵各有“三戶六窗,戶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釘,合五千四百枚,複有金環鋪首”,同樣堪稱“殫土木之功,窮造型之巧”。據說“每當高風永夜,寶鐸和鳴,鏗鏘之聲,聞及十餘裏”,現木塔是不複存在,但塔基尚在。其位置在寺院中部,夯土築成,東西一百零一米,南北九十八米,夯土厚度在25米以上。從夯土基表麵可知,原木塔台基周圍均用石灰三合土作地麵。木塔基座為方形,有上下二層,下層位於今地表之下,上層基座長寬各382米,高22米,四麵原以青石壘砌包邊。台基上木塔原有內外五圈木柱,呈方格網狀,證實原狀確為三門六窗。在第四圈柱以內,為長寬均為二十米,殘高36米的土坯砌築的實體。有五座寬各18米,深02至03米的壁龕分別殘存於土坯實體的南麵、東麵和西麵。在土坯實體的北部尚可找到登塔木梯的遺跡。進一步觀察塔內牆麵,可發現外牆麵塗有紅色,估計是當年壁畫所遺之顏色。在遺址還發現方形石礎、石欄杆、螭首等共一百二十四個,說明當時的木塔台基已采用中國傳統的台基形式。

在木塔的中心部位下麵築有約一米七見方的地宮。綜上所述,可知永寧寺雖然規模大於前述的徐州浮圖祠,布置方式也略有不同,但主體部分仍使用塔院,依舊突出佛塔這一主題的原則卻相同。從中我們也可看出,印度及西域的佛教文化對我國的影響及我國的傳統建築與之逐漸融合的情況。在《洛陽伽藍記》中所記載的五十所重要佛寺中,上述以塔為中心的浮圖祠型約占四分之一。除了此種類型之外,魏晉南北朝時期還流行一種以前廳後堂的宮室宅第型的寺院。這種寺院是在原有宮室宅第的基礎之上改擴建而成的。如江蘇揚州的天寧寺當初便是東晉太傅謝安的別墅,以後謝安移居新城,便將舊宅舍作寺院,名曰謝司空寺。到了北魏中晚期,許多王侯更是將自己的宮室、第宅施之於佛寺,以此為“功德”。這種佛寺通常以原前廳為佛殿,後堂為講堂,廊廡環繞,有的還附有花園。如嵩嶽寺,其前身為北魏宣武帝的一處離宮,孝明帝正光六年(520年)舍為佛寺,名閑居寺。隋仁壽二年(602)改現名。這類寺院在上述五十所寺院中約占三分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成為以後佛寺建築格局的主流。然而遺憾的是:由於時過境遷,南北朝時期的成千上萬所寺院均已不複存在了。現在我們僅能依據由北魏宮室宅第型佛寺發展而定型的唐代寺院來推想當時的佛寺形象了。進入隋唐以後,隨著佛教內容的日漸本土化,佛教建築如佛寺、佛塔、石窟等也逐漸與傳統的建築形式溶為一體,以塔為中心的寺院建築也就再難覓其蹤跡了。

三、堵波、浮圖、嵩嶽寺塔

塔起源於印度,中國漢代據梵文upa和巴利文upo音譯為“?堵波”和“婆塔”、“浮圖”。東晉、劉宋時始稱為塔。其原意是“墳”或“宗廟”。據說印度最初建?堵波是為了紀念釋迦牟尼。釋迦牟尼逝世後,屍體被火焚化,變成各色晶瑩的珠子。這些珠子及其骨頭、牙齒等被稱作舍利。為了紀念釋迦牟尼,其在各地的弟子便築?堵波分藏他的舍利。其主要形式是一個墳起的半圓堆,用磚石造成,在其下部建有基壇,頂上有平台,即由台座、覆缽、寶匣和相輪四部分所構成的實心建築物。其後?堵波遂成為佛教建築的一種形式。?堵波是隨著佛教傳入我國的。如前所述,永平十二年所建的齊雲塔為我國佛塔之祖,《魏書釋老誌》上有一段關於它的記載:“自洛中構白馬寺,盛飾浮圖,畫跡甚妙,為四方式。凡宮塔製度,猶依天竺舊狀而重構之。從一級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謂之浮圖。”是故塔又稱“浮圖”、“浮屠”、“佛圖”。?堵波傳到中國後,可能最初也是依其形製的,但很快就和中國的多層木構建築相結合,把塔身變作多層,內部供奉佛像,將原來的?堵波縮小放在上部稱之為“刹”,其內部構造,我們可從前述之齊雲塔窺見一斑,至於其具體形象,我們隻能借助於當時的“支提”式石窟的中心塔柱,或四壁上的浮雕,壁畫上的塔婆形式了。除此之外,現存的原藏於山西朔縣崇福寺的北魏天安二年(467年)的九層小塔,或許也為我們提供了有關當時佛塔形象的一點信息。

從中我們也可看到,?堵波來到中國後,與中原文化相結合,不僅具有宗教意義,而且更富於民族特色,其形式也愈加雄偉而壯麗了。此後陸續又有新的佛教建築形式傳入中國,如“支提”、“大精舍”、“瓶式塔”、“金剛寶座”等。它們同中國固有的建築技術和形式相結合,又衍化出多種類型的塔;就其平麵來說便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的;就其結構來說有單層和多層之分;就其所用建築材料來說,又有木造的、磚砌的、石造的、金銀銅鐵鑄的,還有用琉璃磚瓦造的等;如果按塔的結構和藝術造型來分,則又可分為樓閣式塔、密簷塔、亭閣式塔、堵波式(喇嘛)塔、金剛寶座塔、花塔、過街塔和塔門等等。南北朝時期遺留的唯一建築實例,是河南登封的嵩嶽寺塔。這座建於北魏正光四年(523年)的高十五層的密簷式磚塔,是真正具有佛塔本意的建築。所謂密簷塔是指塔的底層最高,第二層起高度驟然減低,形成層簷密接形式。塔高約四十米。磚砌塔壁厚二米四五。全塔分為塔身、塔簷和塔刹三部分。全塔采用了磚壁空心筒體結構,在中國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塔的外形輪廓有柔和收分,呈略凸形曲線,塔平麵為十二邊形,是我國現存古塔中的孤例(唐代和北宋密簷式塔大多為方形)。

塔身部分建於低矮簡樸的台基上,用挑出的磚砌疊澀分隔為上下兩段。上段比下段稍大。下段除門洞外其餘八麵都是平光的磚麵。塔身上段的非正向八個麵上,各砌出一個壁龕,龕座隱起兩個壺門,內嵌磚雕獅子,造型古樸。塔簷部分位於塔身之上,十五層密樓,用疊澀做成,未用鬥拱,密簷間距離逐層往上縮短,與外輪廓的收分配合良好,使龐大的塔身顯得穩重而秀麗。每層簷間的每麵塔壁砌出門形和窗形,隻開了七個真正的門洞,作為塔上部的采光口,這樣做同時還打破了塔身的單調,並產生了對比作用,不失為一種好的處理手法。塔室底層東、西、南、北四麵均辟有入口,直接進入塔心內室。內室除底層為正十二邊形,往上直到頂部均為正八邊形直井式,中間用木樓板分隔為十層。底層轉角用八角形倚柱,柱下有磚雕蓮瓣形柱礎,柱頭有磚雕的火焰和垂蓮。門楣及佛龕上已用圓拱券,但券麵做成浮雕式火焰形券。塔刹用磚石砌成,在簡單的台座上置覆缽,束腰配以仰蓮,再疊相輪七重與寶珠一枚。由此可見,整個佛塔除裝飾仍采用外來的蓮瓣、垂蓮及火焰等造型外,已經是徹頭徹尾的華夏風格了。它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而又保存完好的佛塔建築,是成功地將佛塔這種外來形式與中國傳統建築有機結合的典範。

四、石窟??璀璨的寶庫

同塔源於印度一樣,另一種佛教建築??石窟,也是來源於印度的石窟寺。公元前2世紀印度巽加和安達羅王朝時代流行有兩種石窟寺:一種較大、左右及後壁上多開鑿小龕,稱為毗訶羅或精舍,即寺廟之意;一種較小,中心近後壁上留崖柱琢成塔形,稱為支提或製底,即塔廟之意。這種建築脫胎於木構建築,但以後就不再仿木構建築了。西晉時期(約三、四世紀),石窟開始傳入我國。南北朝時期由於統治階級提倡佛教,在西起新疆、東至山東、南抵浙江、北到遼寧的遼闊大地上興建了累累石窟。其中著名的有敦煌鳴沙山、大同雲岡、洛陽龍門、天水麥積山、臨夏炳靈寺、磁縣南北響堂山、太原天龍山等,它們大半集中在黃河中遊及我國的西北一帶。時間約略起自西晉,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以迄於清代為止,約計千餘年。在這眾多的石窟中,不但有雕塑作品,也有大量的壁畫作品。這些石窟及大量的壁畫和雕塑作品不但是珍貴的藝術品,同時也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生活、美術和佛教史等方麵的重要資料,它們同樣也向我們提供了有關西晉南北朝時期的建築方麵的資料。現存石窟數量最多的要數龍門石窟,計有石窟一千三百五十二個,龕七百五十個,造像九萬七千餘尊,題記三千六百八十種;時間跨度最大,壁畫數量既多內容又豐富多彩的則數敦煌石窟,其中尤以莫高窟為最,其石窟開鑿時間甚至可以上推至西晉,一直到元朝,其間不斷有石窟問世,現尚存壁畫和雕塑作品共四百九十二窟,計有壁畫四萬五千平方米,彩塑像二千一百餘尊。壁畫內容包括佛本生、佛傳、經變、供養人和建築彩畫圖案等;彩塑像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至於雲岡石窟則以擁有巨型雕刻而著稱,

其中最大的一尊佛像高達十七米,為眾窟雕刻之首。這些石窟向我們展示了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建築資料,這是很有科學價值的。首先石窟本身就反映了當時石窟建築方麵的工藝水平。石窟開鑿是一門綜合性的工程。它要通盤考慮地形、石質朝向和交通等諸多因素。石窟的設計者相當注意利用壯麗的山川來襯托佛的尊嚴。窟址選下以後,開鑿石窟的前期工作??斬山,便相當繁重。所謂斬山,顧名思義就是利用人工造成峭壁,因為石窟適宜在峭壁上開鑿。要完全依靠人力將山石斬(削)成峭壁,可想而知其難度之大,工作量之繁重。僅以賓陽三洞為例,其前庭寬三十三米,深十五米,峭壁高三十米。為此,據《魏書釋老誌》記載,斬山共耗時二十四年,動用人工八萬二千多個。其他像雲岡三號窟斬山石方在一萬六千立方米以上,龍門奉先寺石窟和四川樂山淩雲寺大佛斬山的石方都超過三萬立方米。斬山之後便在既定洞窟之上選擇窗洞的位置,因為石窟的開鑿,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由外而內的順序。先在岩壁鑿些小洞,然後由這些小洞(即窗洞)往下擴大戰果。有些石窟開鑿在幾十米高的峭壁上,這就需要先在峭壁上開辟磴道或修棧道,作為交通和工作台,然後再開鑿洞窟,最後完成整個石窟的開鑿工作。像炳靈寺、麥積山石窟便是這類石窟,尤其是後者,石窟鑿在上下錯落的峭壁崖麵上,崖麵長二百米,高約一百米,完全靠棧道進行交通聯係。棧道總長八百米,共三百三十六間,其中離地麵最高處為七十米,現在還能在崖麵上找到數以千計的棧道梁孔的遺跡。麥積山石窟以其棧道工程規模居於我國各石窟群之首。石窟開鑿以後,還要根據石窟的岩石性質對壁麵進行處理,然後決定是直接雕刻在岩石上,還是借助於泥作,把石窟的開鑿與泥塑、彩繪結合起來。即使是石窟開鑿以後,還有一個窟洞的保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