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宮殿建築(3 / 3)

押魚從前到後依次排列。紫禁城前三殿和後三宮中的太和、保和殿、乾清、坤寧宮屋頂上用的都是九個;中和殿、交泰殿就隻能用七個;太和門地位重要,也用的是七個,比它次要一點的乾清門隻能用五個;我們在禦花園的一些亭、閣上則看到隻用三個走獸了。這當然是合乎等級製的,但是這裏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太和殿、保和殿、乾清宮都是用九個走獸,又怎樣突出太和殿呢?於是工匠在太和殿九個走獸後麵又特別加了一個“行什”,行什不是獸而是一個人物,在這裏算是一個壓隊的吧,這樣才能把太和殿與其他大殿區別開來,這在古建築上可算為孤例。2陰陽五行等意識形態的作用。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觀念,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看法。

認為天下萬物凡天地、日月、晝夜、男女皆分為陰陽;連數字中的正負數、奇偶數,方位中的上下、前後都分屬陰陽;陰與陽二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元代在各地還設有陰陽學官,專管觀天文、星卜,定宅地方位,趨吉避凶等事務。五行是指構成物質的五種元素,即水、火、木、金、土,

後來又將方位分為東、南、西、北、中,色彩分為青、黃、赤、白、黑,聲音分為宮、商、角、徵、羽五音階,並且還建立了五種元素與五個方位、五種色彩、五種音階之間的有規律的組合關係。紫禁城建築群的設計建造也受這種陰陽五行的影響。在規劃布局上,外朝為陽,內寢為陰;前為陽,後為陰;所以陽在前,陰在後,形成前朝後寢的布局。在數字中,奇數為陽,偶數為陰,所以外朝有三大殿,而內寢隻有二宮(交泰殿原來沒有是後期加建的)。我們進午門來到太和門前廣場,可以發現有一條金水河呈拱形橫列在太和門前,上麵有五座金水橋架在河上。其實這條河並非原有的自然河流而是人工挖成的。古代建房宅講究選擇好的地勢環境,一般來說,房屋背山麵水較為妥貼,背有山擋風,前有水源,有充足的日照。這種最佳的環境位置被固定下來成為一種代表著吉利的象征,所以即使在沒有這種天然條件的情況下,也要用人工創造出來以求得吉祥。太和門前這條金水河就是在建造紫禁城時挖出來的。自宮城的西北角開始,引護城河之水,先後經過武英殿、太和門、文淵閣、南三所、東華門等重要建築和宮門前,到東南角又流入護城河,形成好幾處建築前麵臨水的環境。在紫禁城的北麵,又利用挖護城河的土堆積了景山,這樣對紫禁城來說,就等於有一個背山麵水的吉祥格局了。數字在陰陽五行中也代表著一定的意義。古代以單數為陽,偶數為陰,而在陽數中又以九字為最高,所以九字數就成為皇帝專用的吉祥數了。於是台階禦道上雕著九條遊龍;重要的影壁上有九條蛟龍稱為九龍壁;皇宮門上是九路九排81枚門釘;連屋脊上小走獸也以九個為最高等級。

六、沈陽故宮

我國保留下來的古代宮殿建築除北京紫禁城外,還有一座沈陽故宮,這是清朝在沒有入關以前在遼寧沈陽建造的宮殿。清太祖努爾哈赤原來是東北女真族(滿族)的首領,在他兼並各部落取得統治權建立後金王國後,將百姓統統組織在八旗之下。八個旗的首領皆由他本人和他的兄弟、兒子、侄子擔任,戰時統率作戰,平時管理戶籍、田稅、徭役等事,所以旗是努爾哈赤政權的組織形式,旗王成了他政治上的主要輔臣,每遇大事,都要在王殿前麵支起八座帳幕,分列兩側,召集八旗諸王和大臣共議國事。公元1622年努爾哈赤遷都至沈陽,立即建造了宮殿,這就是如今沈陽故宮的東路。東路建築以居中的大政殿為主殿,這是舉行國家大典的殿堂;殿的前麵保持了八旗帳幕的形式,建立了10座王亭,除北端的兩翼王亭外,其餘八座按八旗的序列呈八字形分列左右,這裏是召集八旗王商議國事的地方。這樣的布局在古代宮殿建築中尚未見過,實際上是這個時期統治階級政治要求在建築上的體現。努爾哈赤死後,他的兒子皇太極繼位,改國號為清,加強了中央集權,削弱了八旗王的勢力,十王亭失去了原來的作用,並在大政殿的西麵另建了一組以崇政殿為主的宮殿建築,這就是沈陽故宮的中路。

中路南麵的大清門是故宮正門,進門經過禦道直到崇政殿,這是皇太極處理國事的主要殿堂,凡朝會,接見使臣,重要宴會都在這裏舉行。它的後麵清寧宮是故宮的寢殿,建在一座三米多高的台地上,前有鳳凰樓作為這組後宮建築的入口,上到高台後建有五座宮殿供皇帝、皇後和嬪妃們居住。沈陽故宮的西路部分是乾隆皇帝於公元1781年北巡沈陽時增建的建築群,包括有戲台和存放《四庫全書》的文溯閣。從總體看,沈陽故宮的東路和中路代表了清朝早期在入關前的建築形式,它們與明朝宮殿建築相比較,有哪些特點呢?第一,從建築的總體布局看,沈陽故宮既繼承了漢族宮殿的傳統,又表現了自己民族的特點。無論是東路還是中路的建築都是按照中軸對稱的形式來布置的。東路大政殿居中,10座王亭左右對稱地分列在前麵;中路的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等等主要殿堂均安置在中軸線上,兩邊各有配殿布置組成前後幾個院落;宮殿還是前朝後寢的格局;這些都是漢族傳統的形式。但是東路的十王亭卻表現了女真族後金國的傳統。中路的後寢部分建在高台上,形成前殿低,後宮高的格局,與明朝紫禁城前朝三大殿高居於高台基之上,內廷後三宮低於前朝的布置恰好相反。這種宮高殿低的形式與女真人的生活習慣有關,女真族長期生活在長白山區,習慣於居住在高台地,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後曾經在新賓、遼陽等地建造宮室,這些建築也大都建造在高地之上,或者在山地上加築高台,在高台上再建宮室,這種習慣也自然地帶到了沈陽故宮。第二,在建築形式上,沈陽故宮還沒有完全掌握明朝已經形成的宮殿建築的傳統式樣。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乾清宮用的是最高等級的重簷廡殿式屋頂,保和殿、太和門用的是重簷歇山式屋頂,其他建築也分別按不同的等級而采用不同的屋頂形式,在建築構造上反映出一整套嚴格的封建等級製度。但是在沈陽故宮,最主要的大政殿卻用了八角形重簷尖式的屋頂,崇政殿隻用了最一般的硬山式屋頂,從建築風格上就沒有反映出這些建築的地位,它們隻有靠裝飾來顯示建築的重要性了。

例如在崇政殿內設置了一座講究的寶座,寶座下有木台,座上加設了有頂的涼亭,稱為堂陛,堂陛的梁枋、禦座和屏風上都布滿了木雕裝飾。殿內頂上雖然沒有做天花,但在梁枋上也都繪滿了彩畫,使簡單的硬山頂的崇政殿內依然顯得十分華麗。第三,在建築裝飾上,沈陽故宮既沿用了漢族建築的傳統裝飾,又可以看到滿族、蒙族地區所特有的一些形式。龍作為皇帝的象征,也被沈陽故宮廣泛地采用,大政殿的正麵簷柱上特別做了金龍盤繞柱身,龍頭探出,左右相對,在中間的枋子上安了一顆帶火焰紋的寶珠組成一幅立體的二龍戲珠圖案。大政殿內的藻井中央也有滿塗金色的木雕龍。在崇政殿和大清門的簷廊內,連接內外柱子的短梁完全作成了一條龍的形式,龍頭和龍爪伸出在外簷柱子的外麵,龍身插入內柱,有的還將龍尾伸入到室內,形象十分生動,這種式樣和風格在漢族官式建築中是很少見到的。琉璃很早就成為宮殿建築的裝飾材料,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在建造沈陽故宮時,因為有附近海城燒琉璃的基地,所以大量地應用了琉璃構件來進行裝飾。主要宮殿的屋頂用黃琉璃瓦,有的在四周加用了綠琉璃瓦的邊;在硬山屋頂的崇政殿上,除了全部用琉璃瓦頂外,還在左右兩頭牆麵的博風板和正麵牆頭上全部用琉璃裝飾,幾條屋脊和博風板上滿布著琉璃的龍,一條接著一條,每條龍的龍頭前還有一顆寶珠,龍是藍色的,中間還有綠色的水浪,在黃色的底子上,色彩十分鮮豔,在屋頂上組成為一條奪目的彩帶,極大地加強了這座宮殿建築的表現力。從沈陽故宮的規劃布局、建築形式和建築裝飾幾方麵都可以看到清朝早期建築的一些特點,這就是一方麵反映了本民族原來的政治狀況和生活習慣,同時也采納、沿用了漢民族的傳統形式和技法。它說明清太祖和清太宗在建造清皇宮的過程中十分注意吸收漢、蒙各民族較為先進的技藝,注意召募漢、蒙各民族的工匠藝人,使沈陽故宮的建築具有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特點。